吴敬琏改革文选_吴敬琏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吴敬琏
内容节选
这是本书作者领导的一个课题小组为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起草的一份研究报告,由吴敬琏、李剑阁、丁宁宁执笔写成。参见《吴敬琏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45—656页;又见《吴敬琏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873—883页。当前货币流通形势和对策 (1984年12月) 一、1984年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需要认真对待 1979年以来,我国市场货币(现金)流通量增加很快。1978年末货币流通量为212亿元,1979至1983年每年以平均63亿元的速度增发,到1983年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已达529.7亿元。 1984年的情况更为突出。原计划当年货币净投放80亿元。1—6月的情况大体与上年同期相当,累计净回笼38.8亿元,下半年以来,投放猛增:9月份净投放45亿,10月份56亿,11月份57亿。至12月28日,货币净投放已达245亿元,估计至年底为250亿元,接近于1949—1983年之间总投放量的一半,实际投放数为计划数的3倍多,12月一个月的投放量就等于原计划的全年投放量。预计到年底货币流通量将达780亿元。 二、对货币流通形势的分析 对于1984年货币投放量是否过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同志认为,目前我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是正常的。他们认为,由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贯彻执行,客观上要求市场货币量增加。有的同志采用同西方国家进行比较的方法,认为货币供应速度超越经济增长是经济本身提出的要求,货币供应有限度地超前,对生产是一种推动,而商品和劳务供应大于市场需求,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萎缩,丧失可能争取到的速度。还有的同志以广东为例说明,货币流通量增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货币投放量占全国首位,物价却并没有上涨,可见多发一些票子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这些同志的意见有正确的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近年来的发展,的确产生了某些要求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因素。这主要包括:(1)城乡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扩展很快,过去通过调拨分配的生产资料大量进入商品流通;(2)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使“铺底资金”大量增加,也扩大了现金支付范围;(3)城乡个人收入增加,使手存现金大量增加;(4)投资规模有较大增长,其中现金支出占30%—40%;等等。但是,他们的看法也有不够全面和正确的地方。第一,对于西方需求不足的经济来说,货币超经济发行可以起到弥补有效需求不足的作用,因而往往可以作为反萧条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短缺经济”来说,货币的过多供应,必将加剧市场的紧张程度,并使长期存在的卖方市场难以向买方市场转化。第二,广东货币投放很多,物价反而稳中有降,是有它的特殊条件的,不宜于用以推论全国。 大多数同志认为1984年货币投放过多不太正常。但对不正常的因素是什么、程度如何,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从各种信贷和现金支出渠道进行分析,造成1984年货币投放过多的主要因素是: (一)工资性现金支出迅猛增加 1—11月工资性现金支出达1225亿元,较1983年同期增加191亿元,增长率为18.5%,其中,1—6月比1983年同期增长12.5%,以后逐渐加速,7月比 1983年同月增长 16.6%,8月19.2%,9月26.8%,10月27.8%,11月35%,12月由于各单位竞相发放年终奖金,估计较1983年同期增长比例还会更大。 工资性支出大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传统模式向新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双重经济体制:原来的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经济控制系统已经被冲破,而新的、适合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控制系统又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这就使国民经济控制系统中存在不少漏洞。从微观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是促使企业合理使用各项基金,保证企业职工利益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机制并未很好地建立起来,同时,报刊上对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宣传有些过头,部分群众中出现某些脱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尽速实现“高消费”的倾向。加之工资改革迟迟未能实施,某些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在照顾职工生活的思想下,各企业争先恐后地瓜分企业的利润以至生产资金,增发名目繁多、与劳动贡献没有关联的奖金和津贴,使消费基金急剧上升的趋势难以遏制。同时一物多价的多层次价格(包括商品价格、外汇价格即汇率、资金价格即利息率等)体系的存在,使得套汇、套利、倒买倒卖的投机活动猖獗。低进高出,从差价中取利成为以权谋私的“新不正之风”的重要形式。大量国家资金通过这种途径,流入各种名目的“小金库”,然后化作高额奖金和补贴,流入个人腰包。 这类个人收入的增加并不全部通过工资性现金支出的增加表现出来。企业生产性资金、机关行政费以及事业单位的事业费通过直接挪用或以各种间接方式转化为消费基金的情况很多。 (二)行政经费控制不严 一些行......
- 信息
- 前言
- 一、初见朝阳
- 关于社会主义“两重性”问题的再探讨
- 论“四人帮”经济思想的封建性(节录)
- 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企业的自动调节
-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 科学社会主义同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斗争
- 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结构
- 从匈牙利经验看我国当前的改革——对科尔奈关于匈牙利改革的两篇论文的评论
- 二、探讨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
- “生产社会化”概念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观——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个重要发展
- 中国工业中的双重价格体系问题
- 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
- 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关于社会主义的再定义问题
- 从战略上改组国有经济
- 为了迎接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
- 从《大国崛起》看各国富强之道
-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崛起
- 三、倡导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
- 单项推进,还是配套改革
- 以改善宏观控制为目标,进行三个基本环节的配套改革
- 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研究
- 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分歧与选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局势与抉择——整体协调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几种实施构想
- 整体改革论者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
- 经济发展面临以改革促调整的新阶段
- 近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整体性设计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进展与制度构建
- 四、构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城市改革的关键是放活企业的供、产、销
- “两权分离”和“承包制”概念辨析
- 关于公司化
- 在公司化改制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 对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 对于国资委成立后国有经济改革的若干建议
- 两种不同的转轨战略
- 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澄清的几个原则问题
-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停步
- “管资本”试点的几个问题
- 发展共益企业,推动向利益相关者经济的演进
- 五、经济增长模式抉择
-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 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
- 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
- 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抉择
-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四版再版前言
- 城市化应当由市场主导
-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 产业政策面临的问题:不是存废,而是转型
- 六、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 当前货币流通形势和对策
- 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
-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
- 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
- 论通货膨胀政策之不可行和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 中国应当怎样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 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政策两难困境的思考
- 警惕过度投资,寻求转型对策
-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政策建议
- 七、维护社会公正,铲除腐败基础
- “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
-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 股市七题
-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
- 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
- 关于完善公益捐赠法的建议
- 既要实现机会平等,也要关注结果平等
- 社保基金为何“亡羊”,又如何“补牢”?
- 缩小收入差距要以改善初次分配为基础
- 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研究
- 八、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 关于各级政府职能与分层管理的思考
- 政府在转轨中的作用:中国经验
- 确立规则,实行法治
- 法治中国(节录)
- 再谈法治(节录)
- 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
- 中国改革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
- 商会的定位、政府关系及其自身的治理
- 从“吴市场”到“吴法治”(节录)
- 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
- 九、新时期的改革议程
- 《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二版序和再版前言
- 当务之急:研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
- 中国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当前举措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
- 对话J. 科尔奈:中国转型之路
-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
- 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行动纲领
- 改革方向已明,关键在于执行
- 改革开放四十年: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携手前进
-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
- 十、怀人和记事
- 一位坚持改革、百折不挠的经济学家——纪念孙冶方
- 于光远:把崇高的价值观同实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纪念顾准诞辰80周年
- 以企业家的姿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追忆母亲
- 怀念张伯苓校长——兼谈基础教育不宜由市场导向
- 敬悼“入世的哲人”薛暮桥
- “常怀千岁忧”的思想者——悼念王元化先生
- 怀念一位正直、严谨的经济学家骆耕漠老师
- 纪念一位坚持理想、勇于自省的“老派共产党人”徐雪寒
- 学术勇气和社会担当——悼念挚友陆学艺
- 《民主的历史》序言
- 回望干校年代——徐方《干校札记》序
- 执着专业精神,砥砺理论勇气——钱颖一、许成钢获奖贺词
- 学习经济所先贤榜样,努力攀登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