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荣格文集(共九册)_[瑞士]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瑞士]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内容节选
第三章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由席勒觉察到并且确实部分解决了的那个问题,在尼采的作品《悲剧的诞生》(1871年开始著述)中以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再次恢复了活力。与席勒相比,这部早期的作品更接近于叔本华和歌德。但是,至少它似乎和席勒一样都关注了审美和希腊精神问题,和叔本华一样都关注了悲剧主义和解救动机问题,并且和歌德的《浮士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联系当中,叔本华与席勒的关系对我们的目的来说自然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要赞美叔本华所开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迎来了东方知识的曙光,而这些东西在席勒那里只是像无法支配的幽灵一般浮现出来。在基督教的信仰以及救赎的确定中有一种欢乐,如果我们不考虑悲观主义是源自于和这种欢乐所形成的对比的话,那么,叔本华的解脱原则在根本上就能被看成是佛教的了。毫无疑问,他跨出的这一步是对我们西方基调的一次明显的反拨。众所周知,这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坚持在各种运作上或多或少地完全倾向于印度的反向运动。这种东方的吸引使得尼采终止了对希腊的研究。他也感觉到,希腊将会是东方和西方的中间点。在这种程度上,他与席勒达成了共识—但是他对希腊特征的观念与席勒何其不同!他看到的只是一层黑箔,恬静的、金子般的奥林匹斯天堂就被涂画在这层黑箔上面。“为了生活下去,希腊人不得不为了需要而创造这些神。”“希腊人知道并且感受到了存在的恐惧与可怖: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在自身和那种恐惧之间插入光辉的、梦幻般的奥林匹斯世界。对自然魔力的那种极度猜疑,无从预知的冷酷命运,人类的伟大爱护者普罗米修斯身上的秃鹰,睿智的俄狄浦斯那悲惨的宿命,驱使俄瑞斯忒斯弑母的阿特柔斯家族诅咒—所有这些恐惧经过艺术家创造的奥林匹斯这一中间世界都被克服了,或者至少是受到了遮蔽,离开了视野。”希腊人的“宁静”,希腊美好的天堂被看成是隐藏着可怕背景的一种绚丽的错觉—这种洞察力在今天同样有效。以上就是反对道德审美的最有力证据。 尼采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明显不同于席勒的观点。人们在席勒那里可能会猜到的东西,即他在有关审美教育的书信中也努力想要解决的那个他自己的问题,在尼采的这部著作中变得完全确定了:它是一部“深刻地解剖人的”书。相反,席勒则近乎是谨小慎微地用昏暗的色调去勾勒黑白,把他自己心理上的对立理解为“素朴”之于“伤感”的对立,同时排除了所有那些属于背景和人性阴暗面的东西。尼采的理解则更深刻地把握了对立,他的这种理解一方面丝毫也不屈从于席勒描述的那种炫目的美,另一方面则明确揭示了它的暗色调,这种暗色调当然增强了亮色的效果,但仍然承认了有更幽暗的深度要待探索。 尼采将他的这种基本对立称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我们首先要描述一下这对对立的本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选择了一些引文,通过这些引文,读者—甚至不熟悉尼采作品的读者—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能够评价我的观点。 1.当我们最终获得了这样的认识—不仅是逻辑上洞察到的,而且还直接确定的:艺术的持续发展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二元性是分不开的:这就像生殖有赖于两性的二元性一样,陷入永久的冲突而仅仅伴随着有周期性介入的和解。(第21页) 2.从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这两位艺术神,我们才获知了希腊世界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对立:阿波罗神的造型艺术和狄奥尼索斯神的音乐的非塑性艺术之间在起源与目的上的对立。这两种如此不同的倾向并肩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之间是公开的冲突,但也会在一些时候相互唤起对方的新生,并在这个过程中永远延续那种战斗着的、似乎只有它们共同的名称“艺术”才能将之连接起来的对抗。最终,只有凭借希腊人“意志”的形而上学奇迹,它们才开始配对结合,在这种结合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共同创造的古希腊雅典悲剧终于诞生了。(第22页) 为了进行更充分的描述,尼采通过这两种“倾向”所导致的特殊心理状态,即梦幻和狂乱,对它们进行了比较。日神精神的冲动会产生一种能与梦相对照的状态,而酒神精神则会创造一种类似于狂乱的状态。就像尼采自己所解释的,通过梦他在根本上理解了“内在幻想”,“梦境的可爱外观”。阿波罗“统治着幻想的内在世界的美丽错觉”,是“一切造型能力的神”。他是尺度、数量、限制,一切野蛮难驯之物的主宰。“一个人可能会把阿波罗描绘成个性化原则那绚丽的、具有神性的意象。”(第26页) 与此相反,酒神精神是不受限制的本能的宣泄,是兽性和神性不羁潜能的放任,因而,在酒神的唱诗班中,人就像半神半羊的森林神萨梯。他对个性化原则的湮灭表现出恐惧,同时又对它的毁灭表现出“热烈的喜悦”。因此,酒神精神类似于狂乱,它将个体融解到集体的本能和内容当中,是一种因世界而被遮蔽的自我的分裂。因此,在酒神精神当中,人再次发现了人;“被疏远、被敌对、被征服的自然再次庆祝她与她失散的儿子—人—和解的节日。”(第26页)每一个人与邻居在一起都感到自己是“一”(“不只是统一、......
- 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
- 信息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参考文献
- 文明的变迁
- 信息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第六部分
- 第七部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 信息
- 英译者按
- 第一部分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关于原型,特别涉及阿尼玛概念
- 第二部分 母亲原型的心理学面向
- 第三部分 关于轮回
- 第四部分 儿童原型心理学柯尔的心理学面向
- 第五部分 童话中灵魂的现象学论魔法师的心理学
- 第六部分 意识、无意识和个体化个体化过程的个案研究关于曼荼罗符号象征
- 附录 曼荼罗
- 参考文献
- 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
- 信息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第六部分
- 第七部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心理类型——个体心理学
- 信息
- 英译者序
- 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古典和中世纪思想史中的类型问题
- 第二章 席勒的类型观
- 第三章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 第四章 人格差异中的类型问题
- 第五章 卡尔·斯比特勒的《普罗米修斯和厄毗米修斯》诗歌中的类型问题
- 第六章 精神病学中的类型问题
- 第七章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
- 第八章 现代哲学中的类型问题
- 第十章 心理类型综论
- 第十一章 定义
- 结语
- 译后记
- 参考文献
- 转化的象征——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
- 信息
- 插页图目录
- 内文插图目录
- 英译者前言
- 瑞士第四版序
- 瑞士第三版序
- 瑞士第二版序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附录
- 语言学缩写符号表
- 参考文献
-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 信息
- 第一部分 1906—1912年的文章
-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参考文献
- 象征生活
- 信息
- 英文版出版说明
- 第一部分 泰维斯托克系列讲演录(1935)——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二部分 象征与梦的解析(1961)
- 第三部分 象征生活(1939)
- 译后记
- 参考文献
- 人格的发展
- 信息
- 英译本序
- 第二版前言
- 第三版前言
- 第一部分 一个儿童的心理冲突
- 第二部分 威克斯《童年的心灵世界》导论
- 第三部分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第四部分 分析心理学和教育
- 第五部分 天才儿童
- 第六部分 无意识在个体教育中的意义
- 第七部分 人格的发展
- 第八部分 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
- 译后序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