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全五册)_罗振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罗振宇
内容节选
第3章产品思维 你真的了解你的用户吗 看一个人的趣味,你不能看他喜欢什么,要看他不能容忍什么。 讲产品的课程和书我看过不少,一般开头就跟你讲流量、设计、转化率之类的概念,充满了陌生名词。 之前我们说,所谓“产品”,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当代人独有的崛起路径。产品就是从第一个陌生人开始,不断接受反馈、自我迭代、完成扩张的过程。对一个人,尤其是对陌生人的理解,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 怎么才算了解一个人?一般来说,我们看的是他的那些表面特征。很多互联网公司分析数据,就是性别、颜值、角色、财富、人脉等。这些特征和他是否对你的产品买账,没什么关系。如果看人,只看到这一层,你是没法提供一个他喜欢的产品的。那和他聊天,打听他的想法和观点,可以了解一个人吗?还是不行。 举个例子。有个做健身App的创业者,这个App的用户不少,但是经常使用的人很少。那怎么办呢?他们就给用户发个推送:你已经1个星期没有来锻炼了。最后,大量用户并没有使用这个软件,而是直接卸载了它。 这些用户很奇怪,他们对健身是有兴趣的,否则,他当初是不会安装这个App的,这个想法是真实的。但是他们无法坚持也是真的,否则他不至于一看提醒就卸载。 举个例子。Sony准备推出一款音箱产品,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开会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这次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音箱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不是因为他们说谎,而是想法和现实的行动是有差别的。所谓“嘴里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就是这个意思。 那怎么才能判断一个陌生人的真正特质呢?有一个很好的视角,就是看这个人的“内心边界”。这个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内心边界”内,我们可以从“存在感”来判断一个人。而边界外,我们可以从“恐惧”来判断一个人。 首先说“存在感”。动物的“存在感”很简单,只要生存条件满足,它就很愉快了,所以个体差异不大。但是人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每个人的小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人的“存在感”其实也不一样。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我在一个家庭中,我在和我爱人的关系中,只要我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对方给了我足够的确认感,我就能够满足。但是有的人,如果只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远远不能满足的。他需要在职场、在行业中、在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 动物吃饱了、繁殖了,“存在感”就满足了。但是人不行,人的很多“存在感”是需要社会给他反馈才能实现的。 我们经常会嘲讽一种人,在没资格说话的地方乱说话,在不合适的地方秀恩爱,说他们“刷存在感”,什么意思?就是他们很不适当地找周围的人要反馈,这样他们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那“存在感”的反面是什么?就是对自己“内心边界”之外的东西的恐惧。为什么让你照着PPT练习3次,你就会痛苦,而乔布斯为了苹果产品发布会对着PPT练习100次,依然乐此不疲?为什么你打扫卫生很痛苦,而有人打扫房间不厌其烦,一天扫三次?这就是人的不同。你既可以把它解释为他“内心边界”内的“存在感”不同,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他“内心边界”外的“恐惧”不同。比如,一个人特别爱穿漂亮衣服,既可以解释为她要靠这个刷到“存在感”,也可以解释为她恐惧青春的流逝。 举了个例子。一位家庭主妇,她一到孩子住的地方,马上就尖叫:“你住的地方怎么这么乱啊。”接着,她马上就开始收拾。两三个小时之后,家里顿时就井井有条。 这两三个小时的过程中,既有“存在感”的满足,也有对脏乱差不能忍的“恐惧”。驱动这位母亲收拾屋子和乔布斯把一个图标改100遍的驱动力,其实没什么不同。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用不同的词说同一层意思吗?其实不是,“内心边界”是我们理解一个人的很有用的辅助线。比如,关于人的情绪,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很多种,喜悦、害羞、恐惧、焦虑等。但是从“内心边界”这条辅助线看来,了解一个人,其实看两种情绪就够了。从内部看,“存在感”被满足了,他就喜悦;从外部看,“边界”被侵犯了,他就恐惧。 其实很多种情绪都是“恐惧”。“边界”被侵犯了,感觉自己打不过,这就叫恐惧。“边界”被侵犯了,感觉自己打得过,这就叫愤怒。这中间的不同,其实是对力量对比的评估不同,而不是情绪本身有什么不同。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这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这条辅助线最大的用途是观察一个人,他说他有什么观点、想法都没用。他刷“存在感”和表达“恐惧”的方式,才是他这个人的特质。面对同样的边界侵犯,他恐惧了,他就是普通人,他愤怒了,他......
- 罗辑思维:认知篇
- 信息
- 第1章 起点:认知升级
- 学会和随机性打交道
- 做知识的游牧民族
- 知识大迁移,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 突破“元无知”
- 什么时候该孤注一掷
- 为什么要做一个“斯多葛”
- 谁是最“愚昧”的人
- 认识什么是“边缘突破”
- 工具产生的真正意义
- 意义炼金术
- 认识“意义”的价值
- 迷信有什么用
- 我们对中年有什么误解
- 为什么青年才俊总有机会
- 第2章 工具:思维模式升级
- 立体思维与线性思维的区别
- 黑匣子思维为什么很重要
- 向计算机学习思维原则
- 学习卡尔·萨根创建概念、建立形象
- 同构学习法更能接近事物本来的面目
- 从单纯问题到棘手问题
- 组建“内心董事会”处理棘手问题
- 做刺猬还是当狐狸
- 故事思维——什么是故事思维
- 故事思维——强者与规则
- 故事思维——摆脱故事思维
- 第3章 实战:提升个体战斗力
- 学会入伙式求职
- 帕瓦罗蒂与多明戈的终身职业规划
- 你会搞关系吗
- 怎样说服他人
- FBI怎么和恐怖分子谈判
-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 宇航员如何面对风险
- 你懂得利用信用网络吗
- 被误解的舒适区
- 怎样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 罗辑思维:历史篇
- 信息
- 第1章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 第2章 你知道的历史真的靠谱吗
- 第3章 历史的蝴蝶效应怎么理解历史的演化
- 第4章 一个大国是怎么走向衰弱的
- 第5章 小国的生存之道
- 第6章 从美国崛起看大国崛起之路
- 第7章 海权与海战思维改变了什么
- 第8章 战略思想怎么影响国际局势与个人
- 第9章 什么影响着国际关系
- 第10章 在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人们是怎么达成共识的
- 第11章 古代的人们凭借什么控制局面,统治“天下”
- 第12章 相比古代政治,现代政治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 第13章 社会福利是怎么回事
- 第14章 古代的“财政”和今天一样吗
- 第15章 首都怎么定?有讲究
- 第16章 官僚系统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 罗辑思维:商业篇
- 信息
- 第1章 商业的魅力与可能性
- 亚马逊的飞轮效应
- 原力觉醒与乐高成功的底层密码
- 商业最有魅力的部分:超级变量
- “超级企业”脑洞
- 第2章 世界名企那些事儿
- 向宜家学习成本控制
- 向苹果学习产品策略
- 向迪士尼学习体验管理
- 向丰田学习生产管理
- 向YouTube学习用户行为控制
- 第3章 产品思维
- 什么是真正的好产品
- 怎样做低端产品
- 第4章 品牌寄生
- 品牌寄生:占传统文化的便宜
- 做品牌要警惕创新
- 品牌战争的难点在哪儿
- 做品牌,你是在消费还是在投资
- 三波消费浪潮与三种营销
- 医疗行业也能建立品牌吗
- 第5章 真正的竞争力
- 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哪个更有效
- 为什么说横向标准化更为良性
- 第6章 你相信趋势吗
- 消费升级背后的机会
- 免费模式的真相
- “新零售”是大忽悠吗
- 新技术会带来新失业吗
- 为什么会有低物欲时代
- 第7章 管理的艺术
- 企业的制度设计:现代化公司治理的核心难题
- 商业三级跳:创始人与领导者
- 房间里的大象——组织内的信息流动
- “灰犀牛”的实质是人性的缺失
- 计划与变化缺一不可
- 警惕目标退化
- 今天向奇怪的日本式公司学些什么
- 罗辑思维:人物篇
- 信息
- 第1章 威尔逊: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 第2章 林肯:政客与政治家
- 第3章 图灵:被庸众迫害的天才
- 第4章 麦克阿瑟:被遮蔽的“网红”将军
- 第5章 亚历克斯·弗格森:始终如一的领导力
- 第6章 项羽:神经质的性情少年
- 第7章 嘉靖:知分寸的权谋高手
- 第8章 朱高煦:恶之花结成的恶之果
- 第9章 崇祯: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
- 罗辑思维:人文篇
- 信息
- 第1章 文学
- 网络小说:让人上瘾的三大公式
- 天才编辑与海明威
- 蒲松龄是一盏灯
- 阅读——从经典到经验
- 力量的来源
- 故事是最符合人类心智的沟通方法
- 第2章 诗词
- 为什么是陶渊明
- 一首诗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 一首好诗,就是一处桃花源
- 一个俗人,怎么成了圣人
- 第3章 语言
- 名字为什么很重要
- 认知方言化
- 一个字带来的麻烦
- 全世界能用同一种语言团结起来吗
- 第4章 艺术
- 酒店的卫生纸为什么要折三角
- 画廊的秘密
- 电影这个物种
- 纪录片——一个神奇的物种
- 什么样的恐怖片最吓人
- 间接后果
- 第5章 社会百态
- 熊猫是失败物种吗
- 什么味道才叫地道
- 聪明人为什么往往不好打交道
- 超模是怎样炼成的
- 神童莫扎特
- 什么是“瘾”
- 游戏的乐趣
- 游戏为什么好玩
- 游戏的世界
- 游戏化世界
- 游戏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