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印关系研究:理论创新与战略选择_叶海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叶海林
内容节选
一印度挑起洞朗事件的意图、目标与手法 洞朗事件是2016年初以来印度一系列对华讹诈行为的延续,是莫迪对华战略思维的体现。莫迪上台以来曾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寄予厚望,但印度改善对华关系的意愿是建立在中国全面满足印度的要求、承认印度在国际社会上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同时,认可印度在南亚地区霸主地位基础之上的。只要中国没有全面满足印度的要求,印度就不会认真思考发展对华友好关系的可能性。 印度之所以会在对华关系上怀有并不现实的指望,既是因为印度对自身的发展怀有强烈的自信心,也是因为国际环境整体上对印度有利。在这两种心态的共同作用下,印度认为当前中国不太可能愿意与其爆发全面对抗。印度的对华战略和中国的对印战略不同,并不着眼于维护两国关系的整体状态并为此在具体的双边关系上互相谅解,而是通过每一件诉求能否被满足来判断中印关系的整体态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近年来,印度对华执行了“问题导向”的外交策略,自2016年2月起,印度连续在中巴关系、领土问题、达赖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挑衅,企图用连续不断的进攻性姿态迫使中国满足其全部或者部分要求。 对于中国来说,指望在具体问题上通过主动示好甚至有限妥协来换取印度对华心态的变化是不现实的,除非中国满足印度的所有要求。而即使中国满足了印度的所有要求,印度也不可能因为感受到了中国的善意而改变对华政策,愿意参加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中国主导的合作倡议。在印度看来,中国接受印度的要求并不是基于善意,而是因为中国不得不承认印度国际环境有利且实力不断增强。 应该看到,洞朗事件是印度近年来对华一系列外交和安全攻势的一个阶段性高峰。印度连续通过联合国安理会1267号委员会列名增补问题、核供应国集团地位问题、巴控克什米尔问题等对华提出要求,均未如愿。事实证明,印度没有能力在国际和地区层面撼动中国的优势地位。因此,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印度主要通过双边层面对其比较有利的问题对华施压,如怂恿达赖窜访藏南和在边境问题上采取挑衅动作。洞朗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这是印度对华负面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洞朗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势评估和目标预期发生了变化相关。 印方对持续数十年的中印边界争端心态复杂,除1962年边界战争失败导致的受害者心态以外,还夹杂着继承自英帝国主义的南亚霸主心绪以及近年来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扩大而不断滋生的盲目自信。需要明确的是,印度的自信并不来自中印两国的实力对比关系,甚至也不来自其对双方实力消长未来趋势的判断。 在大国博弈情境下,在影响结果的三个力量参数,即实力总量、可投放量、未来增量预期中,前两个参数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唯一能让印度有所恃的是其实力增速可能超过中国,从而可能导致其增量超过中国,未来与中国的差距会有所缩小。但是,首先,目前来看印度增速快于中国仍然是一个短期现象,其是否具有长期性尚难定论;其次,由于中国与印度实力的巨大差距,中国经济总量是印度的5倍,军费投入是印度的4倍,即使印度的增速快于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投入的资源差距还是会不断拉大而不是缩小。这就意味着就中印双边架构而言,印度在中期以内不可能拥有迫使中国按照其意愿解决边界问题的实力。 实力对比长期处于下方的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却往往表现得更加积极且强硬,其关键动因在于印度认为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于中国更加有利。首先,印度认为其国际形象好于中国,西方国家把持的国际话语对印度崛起不吝赞美之词,对中国则充满偏见和疑惧;其次,印度认为中国的优先战略方向并不在西南高原,而是在东南海上,中国不可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消耗过多资源。因此,如果印度采取主动,有可能迫使中国为了避免在次要战略方向上付出过大代价而采取妥协策略。应该承认,印度对当前国际格局有利于印度而不利于中国的现状判断是准确的,但印度没有理由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会越来越有利于印度而不利于中国这一趋势感到乐观。在这一判断下,印度更愿意与中国在现阶段解决边界问题,而不是把这一问题留到以后。 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具体方式,对印度来说,其非法占有的藏南地区已经成为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主体,不可能还给中国,东段要依现状解决。 中段地区争议面积较小,双方互谅互让共同调整具有一定可行性,对此,印度的策略是步步蚕食,逐渐向北推进其实控线,以获得有利的谈判地位。 至于西段,印度所主张的领土大部分在中国新疆境内,向来为中国所实控,印度除占据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巴里加斯地区数百平方公里的面积以外,并无多少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印方原则上也可以接受依现状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依现状解决是在中印边界争端语境下的,印度一直主张新疆和田的一部分和西藏阿里的一小部分作为阿克塞钦地区领土属于整个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问题语境下,印方在将来也可能在对巴基斯坦形成压倒性优势......
- 信息
- 代序 如何以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理论指导中印关系实践?
- 总论 国际格局演变视野下的中印关系
- 一 莫迪上台以来的中印互动
- 二 国际格局变动中的中印关系
- 三 洞朗事件的缘起与印度的考量
- 四 中国总体外交思维与印度“问题外交”思维的比较
- 五 对中印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 第一章 国际体系变动语境下中印关系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 国际体系变动的相关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
- 二 国际体系变动下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对中国崛起影响的研究
- 三 周边地区行为体对外战略与中国崛起关系的研究:以中印关系为例
- 四 国际学术界对中印互动及其前景的研究
- 第二章 当前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战略态势
- 一 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
- 二 近年来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区域格局的演变和发展
- 三 中国的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外交的基本诉求
- 第三章 中印关系的结构与相互需求
- 一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演变历程的简要回顾与考察
- 二 4C并存的中印关系现状及各维度相互作用
- 三 印度与中国的不对等相互寻求
- 四 中印关系的结构基础对双方战略与策略的影响
- 第四章 洞朗事件与中印边界问题
- 一 印度挑起洞朗事件的意图、目标与手法
- 二 中方在处理边界问题上需要考量的因素
- 三 中印边界问题上中方可以考虑的中长期策略
- 第五章 中国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的关联
- 一 南亚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
- 二 莫迪政府的南亚地区外交表现
- 三 在英迪拉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之间摇摆的莫迪南亚战略
- 四 印度南亚战略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影响
- 五 “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支点国家选择
- 第六章 “问题外交”与莫迪政府对华策略
- 一 学术界对莫迪中国外交心态的研究
- 二 莫迪政府对华“问题外交”策略的表象
- 三 莫迪政府对华“问题外交”的心理基础和效果评估
- 第七章 美国“印太”概念与印度对外政策的关联与互动
- 一 印度“印太”政策的演变
- 二 美国版“印太”概念推出后印度的反应
- 三 印度对“印太”框架强化参与的动机与意图
- 四 印度参与美国“印太”概念的前景和制约因素
- 第八章 崛起国应对次要战略方向挑战的理论与战略
- 一 崛起国在次要战略方向选择得失的历史启示
- 二 国际体系转变对中国周边态势的影响
- 三 南亚地区作为次要战略方向与主要战略方向的关联
- 四 洞朗事件后印度对华认知和策略调整及其原因
- 五 结论:崛起国面临次要战略方向挑战时的难题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