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县域法治发展_朱华仁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朱华仁 主编

内容节选

五、当前县域法治发展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县域法治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迅速发展的县域经济社会现状还很不相称,主要表现在法治意识淡薄、权力过于集中、社会功能未有效激活以及治理方法单一等,不同程度存在法治不彰、秩序失范、风险加大、运转不佳等问题,亟须系统构建和规制,加快推动县域治理法治化进程。 (一)法治意识淡薄 【案例聚焦】 贵州省某县“6·28”事件 2008年6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贵州省北部的一个小县城之中。当天下午至29日凌晨,因对该县三中初二年级女学生李树芬(1991年7月生,该县人)死因鉴定结果不满,死者家属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上访。在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引发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大门,发生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突发事件,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大楼等多间房屋被毁,数十台车辆被焚。 破解该事件的背后难题,不仅需要找准民众利益的落脚点,更需要及时回应民众的法律诉求和质疑。从调查结果来看,事件起因并不复杂,就是当地一位少女溺水死亡的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的认可。但由于警方处置方式不当,缺乏说服力,使谣言越来越多,并且一再错过释疑的最好时机,最终谣言被一些黑社会势力利用,酝酿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案例解析】 县城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域,与大城市相比,县城显得比较封闭,仍然是个熟人社会。但与边远农村相比,县城又相对开放,民众权利意识较强。因此,在县城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恐怕就是公民的非正常死亡。民众天然地具有警惕强权、同情弱者的心态,一旦获知公民的非正常死亡可能涉及官员家属子女,可能发生纵容包庇、销毁证据、推脱责任的情形,必然会作出过激的反映。目前,不少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与此种心态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透过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权力本位的顽固导致群众对公权力的警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不足、对政府信任的缺失等治理理念的弊端是造成此案例发生的重要原因。 1.权力本位依然突出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并特别指出,党也要守法,“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就清楚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权。在目前的政治形势下,高层领导尤其是中央、省级层面基本做到了依法办事,然而,在县域政治生态中,受以官为大、唯上是从的官本位意识影响,党政行为中的“人治”色彩仍不同程度存在。例如,在经济领域中,人情关系、长官意志和行政权力干预商业活动;在社会管理中,权力控制、人心控制和道德控制手段和方式常常出现;在人事任免中,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倾向明显;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主观愿望、情感意志和行政命令,认“人”不认制度。这种一切以权力和长官意志为转移的“人治”思维和倾向,对县域治理法治化的推进造成严重的阻碍。 (1)权力本位的概念 权力本位是指,以权力为尊、以官阶获取为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人们对权力的狂热追求和崇拜。一方面,为了谋取权力,某些官员寻靠山、找后台,以钱谋官、以权谋官,且谋取官位后,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以虚报政绩、哗众取宠来换取更高的升迁。另一方面,受内心深处的官贵民贱思想影响,为官者的群众观、权力观发生异化和错位,使之养成了高高在上,站在官本位的角度审视和考虑问题的习惯。可见,权力本位易滋生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造成党和人民群众疏远、分离,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2)权力本位的表现 权力本位者把权力当成人生的最高价值和追求,其实质是一种官职崇拜的社会群体心理。在权力本位的社会机制和社会心理当中,整个社会不自觉地陷入了权力崇拜的怪圈,出现了一切向权力、官员看齐的乱象。权力本位的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当前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官者具有一种超强的社会优越感,事业单位、企业等行业也讲究官职和级别,整个社会弥漫着“唯官为大、为尊”的社会风气。 (3)权力本位的危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权力本位观念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导致法治的倒退。权力本位的具体危害如下: 一是权力本位异化了党政机关的职能定位,致使县级政权的逐利行为和“唯上”取向明显。县级政权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宏观调控、法治手段,发展地方经济,加强社会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撑。然而,受权力本位影响,一些县级党政机关往往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力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干预市场经济,与民争利,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权力本位强化了县级政权“唯GDP马首是瞻”的政绩倾向,官员升迁偏重GDP指标考核取向,导致易通过逐利、造假来实现“达标”的目的。例如,为了GDP增长,某县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围海造田,......

  1. 信息
  2.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3. 当代中国的县域法治发展
  4. 总序
  5. 前言
  6. 综论 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7. 导言
  8. 第一章 当代中国县域法治发展的学理探讨
  9. 一、县域法治发展的法理基础
  10. 二、县域法治发展的制度依据
  11. 三、县域法治发展的动力机制
  12. 第二章 县域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13. 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县域法制状况概述
  14. 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县域法治
  15. 三、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县域法治发展
  16. 四、小结
  17. 第三章 县域法治发展的现状分析
  18. 一、县级行政区划概述
  19. 二、县级政权组织架构
  20. 三、县级政权决策机制
  21. 四、中共十八大以来县域法治发展的新进展
  22. 五、当前县域法治发展面临的挑战
  23. 六、小结
  24. 第四章 县域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
  25. 一、党委领导与依法施政
  26. 二、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
  27. 三、经济建设与法治经济
  28. 四、权利保障与法治为民
  29. 五、全民守法与法治文化
  30. 六、社会治理与法治社会
  31. 七、小结
  32. 第五章 县域社会治理法治化
  33. 一、社会转型期加强县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34. 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35. 三、县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考察——以江苏为例
  36. 四、小结
  37. 第六章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38. 一、基层法治建设概述
  39. 二、基层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40. 三、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
  41. 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
  42. 五、基层民主法治化的推进方略
  43. 六、小结
  44. 参考文献
  4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