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_龚廷泰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龚廷泰 主编

内容节选

二、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参见谢志强:《创新社会治理:治什么 谁来治 怎么治》,载《光明日报》2016年7月13日,第10版。 近代以来,政治理论界关于社会治理的认知大致历经三个阶段:以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为代表的政治思潮为第一阶段,在此思想影响下,社会治理领域以公共行政理论作为主流指导思想,相信政府对社会事务的有效管理,从而在社会治理中将包括社会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事务全部纳入政府的管理当中;以企业经验作为借鉴的新公共治理理论为第二阶段,该思潮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强调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掌舵功能,借助合同的形式将部分政府职能加以外包;社会治理思想的第三阶段表现为21世纪初期兴起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亦即明确政府职能在于服务,公共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社会个体表达和实现具备个体性的共同利益,而非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施加控制。 此三阶段思潮的总结固然是建立在域外相关国家治理经验基础之上的,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新格局的构建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形态的变革打破了国家统揽一切社会事务的既有格局,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化市场体系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由“基于官僚权威的行政方式向依法行政、更多公民参与转变”。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这一治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主导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法治建设是保障。 (一)党委领导 党和国家始终将党委领导作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前提加以明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进社会治理的具体方式,指出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坚持党委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领导作用,不仅是创新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前提,也是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化建设的必要内容。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以及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必须在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总揽全局以及综合协调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保障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价值理念上的社会主义方向,借助战略规划以及制度建设发挥党在顶层设计上的重要作用,引导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向着多元共治的善治理念转变。 党委领导,首先体现为党对社会治理价值理念的领导。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社会利益的分化,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状态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价值观的多元化往往也容易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碎片化倾向,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阻滞因素。基于此,我国社会治理必然面临着社会价值的整合问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和培育一种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的主导性标准,在价值理念层面支撑我国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发展。 对当下的中国而言,支撑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三个倡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科学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由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理念不仅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精神力量,是积极发挥我国各级党委对于社会价值理念的培育和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协调》,载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02/14051550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月26日。 党委领导,还体现于党对社会治理的战略规划作用。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自2016年至2020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乡与区域、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政治经济文化、政府与市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共进。” 这一系列表述既充分体现了“十三五”期间协调发展的理念,也体现了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战略规划作用,在顶层设计上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规......

  1. 信息
  2.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3. 当代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4. 总序
  5. 前言
  6. 综论 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7. 一、治国理政总方略中的全面依法治国
  8.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进展
  9. 三、弥足珍贵的法治发展的中国经验
  10. 导论
  11. 一、法治社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2. 二、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13. 三、本书研究的重点领域
  14. 第一章 法治社会的滥觞
  15. 一、法治社会的提出和理论内涵
  16. 二、法治社会与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关系
  17. 三、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意义
  18. 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践指向
  19. 第二章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0. 一、法治宣传教育机制的优化
  21. 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
  22. 三、社会诚信建设的加强
  23. 四、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化
  24. 第三章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25.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26. 二、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
  27. 三、社会治理规范的多元化
  28. 第四章 完善政社互动模式
  29. 一、政社互动的理论依据
  30. 二、新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31. 三、政社互动模式的地方实践
  32. 四、善治目标下政社互动的路径选择
  33. 第五章 发挥社会组织的法治功能
  34. 一、公共决策的参与功能
  35. 二、社会秩序的形成功能
  36. 三、政府权力的监督功能
  37. 四、社会公益的维护功能
  38. 第六章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39. 一、法律服务体系的基本理论分析
  40.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41. 三、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
  42. 四、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43. 五、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44. 第七章 健全维权和解纷机制
  45. 一、群众利益保障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46.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47. 三、行政裁决制度的探索
  48. 第八章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9. 一、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完善
  50. 二、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依法惩治
  51. 三、重点安全问题的强化治理
  52. 主要参考文献
  5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