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宋解韵:细说中华文化中的风雅宋_徐吉军;陈华胜;姜青青;邓禾颖 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徐吉军;陈华胜;姜青青;邓禾颖 等

内容节选

一、承前启后的宋代武术 (一)激荡尚武雄风,展现英姿豪气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四,熙宁五年六月乙卯。《武夷新集》卷六《潞州新敕承天禅院记》。《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十月己卯。刘安上《给事集》卷二《显谟阁待制知兖州郭照知青州》。《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四《徐州学记》。《宋会要》刑法二之六四。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民间习武的风尚比较盛行,这在北宋邻近少数民族政权的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如《宋史·地理志》就指出河北路“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土平而近边,习尚战斗”,河东路“其俗刚悍”,京东路“民性愎戾而好讼斗”。宋代其他关于地域民风的文献记载也大多类此,如在素有慷慨悲歌、任侠仗义的燕赵之地,其雄风犹存。晁说之《朔问下》就说:“今河北之民,实古赵魏之俗也。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赵俗也;刚强多豪杰,侵夺少恩礼,好生分者,魏俗然也。二者至今皆然。”《宋史·宋祁传》也说:“夫耻怯尚勇,好论事,甘得而忘死,河北之人殆天性然。”邻近的河东路同样如此,“人尤劲悍好武” 。杨亿就载河东路“国俗尚武,人气多豪……悲歌慷慨,寝以成风。” 陕西路,“大抵夸尚气势,多游侠轻薄之风,甚者好斗轻死” 。因此,南宋初年枢密副使、庆州(今甘肃庆阳)人王庶说道:“臣生于陕西,其风气渐染、耳目所闻见者,莫非兵事。祸乱以来,尝欲以气吞强敌。则所谓讲和者,非臣之所能也。” 京东路的尚武之风不亚于以上三路,如青州(今属山东),“俗劲而强” 。徐州(今属江苏)为“古用武之国,故其人悍坚,恃气尚力,易为攻剽” 。江南地区亦然,如政和五年(1115)四月,有大臣上奏:“江南盗贼间作,盖起于乡闾。愚民无知,习学枪梃弓刀,艺之精者从而教之。一旦纠率,惟听指呼,习以成风。” 在宋人这种浓厚的好武尚勇氛围中,中国传统的武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已从与武艺的混合中分离出来,其标志有以下几点: 一是武术已经独立存在。南朝宋文学家、文坛领袖人物颜延之在《皇太子释奠会作》一文中所说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武术”一词的最早记录,文中的“武”与“文”相对,指的是军事战争之术。宋朝与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争不断,为了边防的需要,武备从立国之初便提到了国家的重要日程。战争中广泛运用的军事技艺,即“教战守”“练军实”,成为宋朝军队训练的重点。当时作战中广泛应用的弓弩射和刀枪等兵器的使用,在教练中均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如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创作的新型兵书《武经总要》,其前集卷二就记载:“至于执兵用刃又有法焉。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若枪者,先使把捉有方”等。在王安石变法和范仲淹变法两次变法期间,多次颁布“教法格”,明确而详尽规定了不同种类部队和士兵的训练要求,对军队士兵的训练内容、时间、方法和武器使用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成为指导训练的法典。为了达到统一的考核标准,元丰元年(1078)十月诏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将军队武艺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三记载:“步射,六发而三中为第一等;二中为第二等;一中为第三等”“枪、刀并标排手角胜负,计所胜第尚”,并规定“枪、刀术胜三人者,立为武艺出众格”。元丰二年九月颁布的《教法格并图像》中,又详细记载了许多训练方法,如就地射击、拉弓射箭、骑马射箭、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及野战运手举足、移步等,还相应的配有插图、文字要求以及战斗技巧。其中有千条的书面要求,诸道禁军“日夜按习武艺”。此外,教法格还包括对士兵训练的严格考核制度。毫无疑义,教法格的出现在士兵训练中起了很强的指导作用,使宋朝的军事训练更加规范和科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二是武科制度和武学制度的创设。国家设有专门选拔、培养军队将领的武科制度和武学制度。科举中开创武举制度始于唐代,宋代有了新的发展,应试内容与规则较唐代更为详尽完善,明确了武科应试人资格,考试程序分笔试、解试、省试、殿试。比试设在京师,由兵部委官监督;在缘边地带,则由帅司主持。解试由兵部主持,应试科目分作弓马武艺和程文试两项。其中,程文试又称“内场”,考兵法《武经七书》或谋略策问(包括策问和墨义两项)。“策问试”即以时务边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题,限定七百字成文。“墨义试”即讲释《武经七书》的内容和含义,以能用自己意思或引用前人注说解释,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省试即兵部试,兵部试武艺常分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器械刀、枪等。一般先试弓马,弓马不精者被淘汰。据文献记载,真宗咸平年间已有过殿试,但未成定制。天圣八年(1030),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这可视为宋代殿试之始。殿试虽然也有阅视弓马武艺一项,但以策问为主。 武学是宋代设立最早的专科学校,始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经三月而停罢。神宗熙宁五年(1072)重建于武成王庙,武学......

  1. 信息
  2. 品宋:瓷色千年开宋风
  3. 序言
  4. 第一章 雨过天青汝窑瓷
  5. 第二章 皇家风范官窑瓷
  6. 第三章 “金丝铁线”哥窑瓷
  7. 第四章 灿若晚霞钧窑瓷
  8. 第五章 色白天下定窑瓷
  9. 第六章 千峰翠色越州窑
  10. 第七章 精比琢玉耀州窑
  11. 第八章 堪比美玉龙泉窑
  12. 第九章 黑白之美磁州窑
  13. 第十章 光致茂美青白瓷
  14. 第十一章 玄色之美说黑瓷
  15. 第十二章 宋人之雅——宋画里的瓷器
  16. 参考书目
  17. 品宋:满座饕客说梦粱
  18. 引言
  19. 第一章 酒楼盖得高过皇宫的时代
  20. 第二章 金齑玉脍:寻找宋朝菜谱中的源代码
  21. 第三章 从武大郎的饮饼看宋朝人的主食结构
  22. 第四章 大宋朝的历史从一杯酒开始
  23. 第五章 茶馆里的宋朝记忆
  24. 品宋:人间有美是清欢
  25. 序言
  26. 第一章 铺张盛美夸才谞
  27. 第二章 不散的瓦子
  28. 第三章 赏心乐事
  29. 第四章 四般闲事非戾家
  30. 第五章 心之所好身必服之
  31. 品宋:两宋游艺竞争新
  32. 引言
  33. 一、承前启后的宋代武术
  34. 二、发展极致的宋代相扑
  35. 三、一时趋向多情逸的弈棋
  36. 四、颇具特色的水上运动
  37. 五、乐此不疲的球类活动
  38. 品宋:千年丹青造极时
  39. 序言
  40. 总论
  41. 一、解读宋画的逻辑密码
  42. 二、人物画:画面与画心
  43. 三、山水画:中国人精神的桃花源
  44. 四、花鸟画:一瓣一羽里的乾坤
  45. 五、文人画:心灵的恣意挥洒
  46. 六、市井画:停滞的时光
  47. 七、禅意画:洞明与洒脱
  48. 品宋:天开图画在皇城
  49. 绪言
  50. 第一章 南宋“陈导”带你“皇城一日游”
  51. 第二章 凤凰山,唐宋文化的渊薮
  52. 第三章 汴京临安两宫城,谁大谁小?
  53. 第四章 南宋皇城骨子里的北宋“基因”
  54. 第五章 赵官家办公、宴请和读书的地方
  55. 第六章 后宫:帝后嫔妃生活的“秘境”
  56. 第七章 山水园林宫殿的“一角”“半边”
  57. 第八章 宫苑草木志:在水一方“梅花碑”
  58. 参考书目
  59. 品宋:雨润江南风倦客
  60. 序言
  61. 第一章 钗寒又一年:四时情味
  62. 第二章 天风吹海立:生于忧患
  63. 第三章 细雨飞梅天:诗画江南
  64. 第四章 阴阳互交争:天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