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_陈高威;温铁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高威;温铁军
内容节选
思考5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公布数据。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这是指城市常住人口,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只有45%左右, 所以一些学者根据农业人口转移和经济增长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提出把城市化作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支撑。还有的专家提出破题之方——农村土地私有化,完全放开城市户口,让农民变卖土地缴纳社保后进城,变成彻底的城里人。更有甚者认为乡村衰败是历史的必然,明确打出“消灭农民”的口号。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讲话中讲到。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总书记既看到了一般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做出了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预判,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也还有4亿多人。那么,这么多人还要在农村生产生活,不可能都去城市,怎么能让农村衰落而放任不管呢? 实际上,用激进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得到的会是更多的问题。决策者千万不能被少数利益集团左右,因为,激进推行城市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资本扩张,特别是房地产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资本扩张,意味着这些利益集团攫取更大规模的利益。 网络传闻我们团队因“反对城市化”而广受批判,甚至被扣上“反现代化”的帽子,实际上我们反对的是以激进的大城市为主要载体的城市化,而不是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在地城镇化战略。我们主张对农民而言较低成本的“县域城镇化”,县下有很多数千人口聚居的大村,在世界上都是“城镇”;还有很多数万人口聚居的乡镇,世界通行的名称就应该叫“市”……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讲话中讲到。 此外,大家还是应该理解城市化的多种不同方式的差异;至少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镇化战略的表述,他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的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 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差异 在我国的政策文件中,所谓“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不一样的概念。城市化的英文叫urbanization,城镇化却没有对应的直译。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整个学术界全部都只用urbanization城市化来解读中国的“城镇化”,中国是要加快城市化,但是我们的城市化是用城镇化来实现的。中央在2005年强调新农村战略的时候,明确了新农村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叫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有两个支柱,一个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城镇化。因为没法对西方作解释,所以我们生造了一个英文词叫townization,在与西方国家做交流的时候,他们都一听就懂。 可见,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只不过国内的理论界对国内政策概念和内涵缺乏做本土知识生产的能力。 城镇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政策优惠,吸引城乡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在县级以下的城镇相对集中,由此而得以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 因此,城镇化实质上是一个减少农民成本的、去大城市化的“三农”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统筹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其间,各地会加大乡村的基础建设、保持农舍、维护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保障农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蓄水池”的作用。蓄水池容得下的“水涨水落”与经济危机的可调节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西方世界给出的是大都市圈战略,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在大众印象中应该非常高效,意味着经济增长、商业发达、生活便利等。不过,其实大城市也意味着高度污染、高度风险。过度地把工业集群集中压在大城市带,必然造成严重的污染。按照大城市化的模式搞粗放的数量型增长,严重违背生态文明战略。何况,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带动城市化的后果就是没有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城市化其实是一个资本和风险同步集中的经验过程。发达国家的城里人享受的主要是资本的溢出效应,但同时要考虑能不能有效地把城市化的风险弱化掉。比如,这两年一些城市,特别是特大超大城市在城中村聚居了大量打工低收入者,他们若因故出现生存困境,就有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带来治理危机,这意味着超大城市潜在地具有风险不可控性。对比城市化水平太高区域的现实治理情况,就会感受到一个地方人口集中度......
- 信息
-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发声?
- 前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新格局
- 思考1 “三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
- 思考2 生态价值转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 思考3 生态文明战略要依靠乡村建设才能真正落地
- 思考4 “广土巨族”原住民国家的农业之路
- 思考5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 思考6 “新六产”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 思考7 疫情防控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新契机
- 思考8 城乡融合关键在于要素自由流动
- 思考9 乡村振兴是对万年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
- 思考10 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思考1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学会吃租
- 附录 国仁永续:我们到底做什么?
- 参考文献
- 专栏案例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