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还原(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_ 杨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 杨义
内容节选
二十章外编引言:关于孔子文化地图 既然前面已经从发生学的角度,以卷地毯式、或类乎国画皴染法,详细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言行,考定一批孔子之言的发生年份、历史现场,以《论语》本然的意义逻辑,聚焦阐释《论语》学上的一系列关键命题;并采取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揭示《论语》编纂启动于“夫子既卒”,众弟子庐墓守心孝时期,编纂过程中采取讨论、取舍、润色、厘定篇章等严密程序,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五十年间,存在过由不同的弟子后学主持的三次重大的编纂行为,每次编纂都为《论语》文本注入了独到的价值、深刻的意义,留下了尚未泯灭的生命痕迹。《论语》本是以孔子为中心的一个卓越的思想文化共同体的生命见证,对《论语》的研究,也就需要更新眼光,博采文献,开启悟性、知性和问题求索思辨的能力,以多维方法的综合运用,烛见材料深处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码,以迹求心,以生命见证生命,从而发现一部“活着的《论语》”。 在博采文献中可以发现,孔子留赠中华民族的智慧,以《论语》最真切,但是并不限于《论语》。至今犹存的“孔子曰”材料,《论语》之外还有一二十倍之数量散见于东周秦汉文献,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纷纭的程度,存在着许多为《论语》不能涵盖、不能代替,甚至不能比拟之处。对于这些文献的真实性和变异性的考察,有必要重新调整文化立场和认知态度,才能真正深入其内在的生命及衍化的脉络。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异同之处又因何而生,是推求原始,究其原委,还是简单一刀切地以“作伪”论之?这是历代崇圣之风,以及清代、民国疑古之风,给中国文化根本之还原留下的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 历史本是客观的存在。但逝川难挽,轮辙可鉴,当人面对历史之时,历史及其文化,往往呈现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固执一种可能性,不如展开多种可能性;堆砌多种可能性,不如比较多种可能性;掠取浮面的可能性,不如透入深层的可能性。总之,面对多种可能性,固陋者得其迷误,肤浅者得其皮毛,真正的深刻者才能得其生命之本质。《论语》在呈现孔子德行智慧时,严加取舍,但取者是孔子的正面,舍者留有孔子的背影,有正面、有背影,才是灵肉兼备、谈笑生风的立体的孔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72页。[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72页。 只要认真辨析“孔子曰”在战国秦汉文献中分布的地图,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相当大的部分可能也是七十子及其后学口传和记录的结果,只不过没有通过讨论取舍的门槛而编入《论语》,或者在讨论取舍中为《论语》以自身价值标准刊落而已。首先,种种迹象表明,刊落了的材料还在顽强地表达它们的生命存在,以一组一组的竹简在各个地域、群体、社会层面传播着,在“旅行”中停下脚来,分居于不同的竹简客舍。《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贾公彦疏云:“简谓据一片而言,策是编连之称,是以《左传》云南史氏‘执简以往’,是简者未编之称。此经云‘百名以上书之于策’,是其众简相连之名。” 这类执简以往、连简为策的简书传播方式,在旅行过程中,不同的地域、学派、阶层对之进行转录和口授。每次转录或口授,由于语境的差异,都可能产生微妙变化,十代八代之后传闻异辞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地愈益严重。支派流漫,异辞久积,学派之间互诘互嗤,为保卫自己的正宗性和权威性,就指责对方失真或作伪。古文今文、汉学宋学,此类指责不少,当须从材料传播的实际轨迹中,辨其原委。 其次,汉代文献学家在整理先秦典籍时,往往对单篇别行和各家汇集的抄本,删其重复,择善而从,厘定篇章,排列序次,并且增添一些关乎背景、人名的解释性、串通性文字,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文本原先流传的面貌,令人抱怨其窜改,但这是汉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惯例。他们在以他们的方式,拯救散落了的上古三代文明的残卷,而不是存心毁坏这些文明残卷。因而对于孔子文化地图上的此类材料,不应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挑剔汉世掺入的个别词语,就对之全盘否定;更不要再固执地、或盲从地以经传为唯一的标准,陷入“诠释学的隔阂”,将经传以外的孔子言论材料不加分析就斥为伪作,这种态度和做法,有可能委屈了没有掌握《论语》编纂话语权的那些七十子同门,是有悖于学术的民主精神的。 中国文化根本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元而富于生命力的。文化根本的标准大于、并且也高于经传中心的标准,是前者滋生后者,而不是相反。因此,迫切需要的是在这种归本还原思想的烛照下,打开视野,更换眼光,把握关键,考察不同环节上的文化碰撞,平心静气地全面审视《论语》内外的联系和间隔。唯有敞开博大的文化胸襟,才能全面考察存在于《论语》内外的“联系的意义”和“间隔的意义”,才能不株守一孔之见,不在前人结论面前止步,而是在辨其然否的基础上,将尽可能丰富的资源纳入重新出发的起点,力图还历史以本然或所以然,还历史以真实的......
- 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言
- 内编
- 一章 《论语》成书及得名
- 二章 “内证高于外证”的原则
- 三章 以礼解经及《论语》编纂的最初启动
- 四章 篇章政治学及有若时期的编纂
- 五章 曾子门人编纂的篇章学依据
- 六章 统计学视野中的材料取舍
- 七章 “十哲无曾”的千古公案
- 八章 仲弓编纂与通向汉儒宋儒的文化基因
- 九章 篇章学的“意义逻辑”
- 十章 价值取舍与篇题排列
- 十一章 孔子修经方式与晚年学《易》
- 十二章 从孔学渊源到日常礼仪
- 十三章 弟子论与“上论”、“下论”
- 十四章 女子小人与君子之道
- 十五章 政治学与思想数字模式
- 十六章 原乡情结、祖源基因及旷野逸音
- 十七章 《论语》终篇与门派初萌
- 十八章 曾门重修及编纂的年代、人数
- 十九章 以简帛制度考证《中山论语》
- 外编
- 二十章 外编引言:关于孔子文化地图
- 二十一章 曾子学派与《孝经》编纂
- 二十二章 七十子后学与《大戴礼记》
- 二十三章 大小戴《礼记》中的曾子之学
- 二十四章 子思之学及其身世因缘
- 二十五章 《中庸》与春秋学术向战国学术之过渡
- 二十六章 子思之学及出土文献
- 二十七章 子游生平及《礼运》系年
- 二十八章 子夏的“经师之学”
- 二十九章 竹书《孔子诗论》与战国诗学思潮
- 三十章 《易》、《春秋》之学与子夏传承
- 三十一章 置于“儒分为八”之首的子张氏之儒
- 三十二章 孔府之学的价值与特征
- 三十三章 孔府之学保守原本之品格
- 三十四章 孔府之学集大成的《孔子家语》
- 三十五章 “伪作说”误区及孔子适周问礼考证
- 三十六章 超出《论语》的弟子传之原始忆述
- 三十七章 褒贬不一之弟子的新实证
- 三十八章 夫子原本的丰富性和生命感
- 三十九章 孔学渊源的原始线索
- 四十章 开启知识发生学的途径
- 年谱编 孔子暨《论语》年谱
- 凡例
- 年谱前编:孔子历史人生编年
- 年谱后编:《论语》编纂、流布、定型编年
- 参考文献举要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