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_林毅夫 等著;王贤青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林毅夫 等著;王贤青 主编
内容节选
本文根据作者于2022年7月4日的浦山讲坛第28期“中国金融的目标模式”暨中国金融四十人路劲奖学金项目2022结项仪式上所做的主题演讲整理。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金融模式当前的四个典型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很多金融政策是参考欧美金融体系设计、修改的。在一定程度上,欧美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榜样。2008年10月,由美国次债风险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日益严重,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原来借鉴、学习的对象出了这么大的风险,我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应该往哪里走、怎么走,确实是一个值得决策者与老百姓都关注的大问题。 在之后的十几年间,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2009年我回到北京大学工作以后,一大部分的研究精力都放在了学习、理解和分析金融改革政策上。怎么评价过去几十年的改革政策?为什么一度行之有效的金融体系后来却面临许多挑战?未来进一步变革的方向是什么?最近出版的《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就是我和王勋博士在过去十几年围绕这些问题所做的研究与思考的一个总结。 首先对金融模式做一个定义。所谓金融模式,指的是包含金融结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和监管框架四个层次的金融体系综合体。金融结构主要指的是资本市场或者商业银行,有时候也叫直接融资或者间接融资;组织形态可以很多,比如国有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或者民营金融机构,也可以分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运行机制可以看成“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分工,换句话说就是看金融体系的运行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还是由政府政策决定;监管框架的内涵更丰富,从机构设置方面看有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从具体做法上又可分为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审慎监管等。 在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我国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模式,如果要说有,那就是一家金融机构的模式。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就一家金融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而且一身三任,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部门,其资产规模占全国金融资产的93%。当时只有一家金融机构,是因为计划经济年代对金融中介没什么需求,资金调配都是中央计划决定的。这个独家机构模式无法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因此,从当年开始,政府就逐步建立了一些金融机构。现在回过头去看,金融体系的调整实际包含了重建和改革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重建就是从一家机构出发,建立了很多金融机构,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体系。改革是指金融资源的配置与定价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主导。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一家金融机构出发,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这个新的金融模式呈现出四方面的突出特征: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以及银行主导。 第一个特点是规模大。原来只有一家金融机构,金融资产规模也很小。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资金调配主要通过中央计划完成,经济运转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很小。但随着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非常庞大,金融机构数量很多,光是银行机构就有4000多家,并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我国资本市场,即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体量也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因此,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机构数量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规模都已经非常庞大。 第二个特点是管制多。我们曾经做了一个金融抑制指数,以此来衡量政府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干预程度,比如干预利率的决定、汇率的形成、资金的配置、跨境资本的流动等。金融抑制指数为0表示这个国家是完全市场化的,金融抑制指数为1表示该国金融体系基本由政府决定。从研究情况看,1980年的中国金融抑制指数接近1,市场化程度最低;2018年该指数下降到0.6,说明政府干预程度在降低,市场化程度在提高。但横向比较来看,2018年0.6的金融抑制指数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4位。这说明即使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仍然相对较高。 第三个特点是监管弱。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监管框架,包括一委一行两会一局,再加上地方金融监管局,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但在识别和化解风险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过去40年我国金融体系始终比较稳定,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政府兜底;二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这两点保证了在风险发生时,政府可以稳住投资者信心,不至于出现挤兑现象,从而为政府处置存量风险、暂停增量风险留足时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银行不良率超过了30%,但并没有出现挤兑现象。后续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剥离坏账、注入资本金、引入战略投资者、海外上市等方式,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做大并使其成为规模排世界前列的银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问题在于,政府兜底无法......
- 信息
- 第一章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新征程
- 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 保持经济增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挑战、驾驭大局的关键
- 中国经济的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理念
- 中国经济的三个循环
-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的本质与着力点
- 发展民营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 以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 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制
- “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用?
-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认知和挑战
-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改革
- 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
- 加强常态性监管,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是简单让利
-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企业治理
- 全球新变局下的企业战略
- 建设高质量上市公司,为中国式现代化做贡献
- 浮躁时代,我们为何更需要长期主义?
- 第七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趋势
- 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时代?
- 老龄化带给经济增长的压力与动力
- 我国老龄化的突出特征与人口政策建议
-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和挑战
- 第八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发展
- 城市化2.0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 乡村振兴的政策抓手
-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 第九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
- 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三个维度
- 碳中和与转型金融
- 我国双碳目标的背景、产业逻辑与政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