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辨义本草二种_周云逸 校注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周云逸 校注

内容节选

药义明辨卷四 毒草部 大黄古方种种修治: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下“药类法象”指出大黄“用之须酒浸煨熟,寒因热用也”。刘若金《本草述》卷十“大黄”条,指出大黄运用于不同病证的修治之法,如“治眩晕,用酒炒”;治中焦脾胃结热瘀滞,“酒蒸微熟”;治热痢初起,“大黄煨熟,与当归等分用”;“化脾积血块,多同醋熬化成膏”。 味大苦,气大寒,有毒,入脾、胃二经,为荡涤血分湿热之药。结者固其所能开,而实者亦其所能摧也。但性禀直遂,长于下走。古方种种修治 ,临病皆当遵守,使稍缓以尽其荡涤之用;不独上行头目,须借酒力也。若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刘云密曰”所述,语本刘若金《本草述》卷十“大黄”条。 刘云密曰:“大黄治血分之湿热,于人身精血大为要药。予年四五十内外,每因湿热而阳道不坚,必用大黄丸一服,而乃如故。盖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结滞而元气不壮故也。至七十内外则不胜矣。故此味亦须审虚实而用之,但实者可投,即虚火结滞,亦须借此稍稍以祛去之,而后可补。如止用芩、连辈以驱之,多剂反加伤胃,而邪仍不去。盖其结滞者,非荡涤之味不能去也。” 常山今人以为截疟药:朱震亨《丹溪心法》卷二有“截疟常山饮”。明代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疟疾门》指出:“截疟必用常山、草果者,盖此二味乃治疟必用之药也。” 味苦、辛,气寒,有毒,善于驱逐痰饮,乃治疟之要药。三阳轻浅之疟,不必用也。若太阴脾土虚寒,而为脾寒之疟,及间二日发而为三阴之疟,必须温补之剂佐以常山,方能从阴出阳,散邪止疟。今人以为截疟药 ,截之早恐成鼓胀,不知此因误治而然,非截早之故也。生用则吐,得甘草则亦吐。茎叶名蜀漆,功用相同,略分上下之异。“李时珍曰”所述,语出《本草纲目》卷十七“常山、蜀漆”条。有故无殒: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张隐庵曰”所述,语本张志聪《本草崇原》卷下“蜀漆”条。 张隐庵曰:“李时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 愚谓疟乃伏邪,有留于脏腑募原之间,而为三阴疟者;有病藏于肾,而为先热后寒之温疟者;有气内藏于心,而为但热不寒之瘅疟者。常山主通少阴、太阳之气,从阴出阳,自内而外,则邪随气出,所谓‘有故无殒’ 。若邪已提出阳分,而反用攻利之剂,岂不妄伤正气乎?” 商陆万密斋:明代医家万全,号密斋,罗田县(今属湖北省)人,撰有《幼科发挥》《痘疹心法》 《万氏家传保命歌括》等。“万密斋曰”所述,语出万全《万氏家传保命歌括》卷二十六《肿病》。 味辛、酸,气平,有毒,有赤、白二种。赤者但可贴肿,服之杀人;白者直疏五脏,散水气,有排山倒海之势,所谓急则治其标也。万密斋 曰:“凡取水药,惟气实能食者,可与服之,不可逡巡,待正气尽化为水,则难去矣。” 玩斯语,则取水一法,岂可尽曰不用?惟投剂者审其所宜,更取水之药味,宜详察耳。 甘遂 味苦,气寒,有毒,入脾经,泄土气而行隧道。凡水之凝而为痰饮,溢而为肿胀者,皆能逐之。然性烈伤阴,不宜妄用。惟元气尚壮之人,乃可暂施耳。 大戟《本经》主治首及“蛊毒”:《神农本草经》指出“大戟,味苦,寒,主蛊毒”,见《证类本草》卷十“大戟”条。泻毒药:语出《日华子本草》,见《证类本草》卷十“大戟”条。即玉枢丹、紫金锭之用,皆以解毒: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十“大戟”条:“大戟入玉枢丹、紫金锭,则解蛊毒、热毒、痈疽、疔肿及蛇虫诸毒。”紫金锭,即玉枢丹,明代薛己注《外科精要·论医者更易良方》中的“神仙追毒丸”,“一名玉枢丹”“又名紫金锭”,方用文蛤、山茨菰、麝香、千金子、红牙大戟。急痛积聚:语出《神农本草经》,见《证类本草》卷十“大戟”条。 味苦、辛,气寒,有小毒,入肝经,泻肾家有余之水,由子以毕泄母气之淫也。第《本经》主治首及“蛊毒” ,《日华子》亦云“泻毒药” ,即玉枢丹、紫金锭之用,皆以解毒 。然则兹物之泻水,岂泛然随水可泻哉?必如《本经》所云“急痛积聚” ,又如水所化之血为恶血癖块,大为真气之毒者,乃可投之。否则反破真气,贻害不小也。 芫花成无己: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人,专攻张仲景《伤寒论》,撰《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等。“成无己曰”所述,语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十枣汤方”条注语。 味辛、苦,气温,有小毒,主行心肺之气下降。成无己 曰“芫花之辛以散饮” ,是其去水之功,与大戟、甘遂同。而决逐与开散,则有不能无所区别者。元气虚人,不可轻用,以水乃气所化,而气布于上焦也。 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语出《本草纲目》卷十七“附子”条。 味大辛、微甘、微苦,气大热,有大毒,入手少阴三焦、命门,具斩关夺将之气,有助阳退阴之功。无论外感内伤,表凉表热,凡属阳虚阴盛致生种种诸证,皆宜急用。但性极辛热,走而不守,《本草》虽云“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 ,然当真阳欲脱之时,必配人参之甘......

  1. 信息
  2. 前言
  3. 药品辨义
  4. 药品辨义序
  5. 药品辨义识语
  6. 药品辨义卷上
  7. 药品辨义卷中
  8. 药品辨义卷下
  9. 药义明辨
  10. 药义明辨序
  11. 药义明辨卷一
  12. 药义明辨卷二
  13. 药义明辨卷三
  14. 药义明辨卷四
  15. 药义明辨卷五
  16. 药义明辨卷六
  17. 药义明辨卷七
  18. 药义明辨卷八
  19. 药义明辨卷九
  20. 药义明辨卷十
  21. 药义明辨卷十一
  22. 药义明辨卷十二
  23. 药义明辨卷十三
  24. 药义明辨卷十四
  25. 药义明辨卷十五
  26. 药义明辨卷十六
  27. 药义明辨卷十七
  28. 药义明辨卷十八
  29. 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