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望权理论研究(法律科学文库)_曹思婕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曹思婕

内容节选

第一节我国探望权的权利属性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62.谢怀栻.论民事权利体系//谢怀栻.谢怀栻法学文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362.程燎原,王人博.权利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民法博大精深,它是一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它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民众的日常事务息息相通,可谓是“人们的权利宣言书”。德国学者安德烈·冯·图尔写道,“权利是私法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法律生活多样性的最后抽象” 。民法的各个分支都离不开各项权利的行使及实现,毫无例外,婚姻家庭法中的权利也是如此。众人皆知,民法所形成的民事权利体系内容庞大且意义非凡,是民法学之壮举。谢怀栻先生曾写道,“民事权利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民法研究中值得一再地反复地讨论、研究” 。在民事权利体系中,每一项权利都是独具特性的法律权利,其中,探望权是耐人琢磨的,唯有细细揣摩方能探其本质、究其根源。每一个人都有需求,国家对人的正当需求用法律加以保护,用权利加以固化。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权利的不同追求实则也是摸索权利本质的历程。 现实中存在着不计可数的“应有权利”,正是通过国家法律这个中介才得以上升为“法律权利”。而成为“法律权利”的根基是该项权利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任何权利的本质都是该项权利产生、发展、行使及实现的支撑点。无论研究何种权利,对权利本质属性的分析是观察权利必不可少的一种视角。到目前为止,探望权已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婚姻家庭法领域。探望权也是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的一项权利,是法律创造的婚姻家庭生活领域的惊喜。可以说,探望权不仅是民事权利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是民法中权利实现和权利保护的需求所在,探望权存在的合理性不言而喻。唯有对一项权利的本质属性掌握于心,才能真正理解该项权利实现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于我国探望权的本质属性应当进行一番法律探寻。 一、身份上的请求权的理论根基梅因在1861年出版的《古代法》中提出:“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7.)童列春.身份权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12.佟柔.民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33. 一直以来,人身权是民法的保护对象之一,虽然梅因早在1861年出版的《古代法》中提出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论断 ,但是身份关系和契约关系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缺一不可。《民法典》总则编在第五章“民事权利”规定了人身权。《民法典》第2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足见,中国步入21世纪以来,在民事领域愈加关注对人身关系的立法。《民法典》总则编将民法调整对象中的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强调了《民法典》对人身关系的重视。这与人们的人权观念的加强、人权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对人文精神的发扬、对人文理念的提倡密不可分。《民法典》总则编第五章“民事权利”中还特别规定了因婚姻家庭关系产生的人身权利,于第112条规定,“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民法典》这一规定不仅彰显了婚姻家庭生活中人身关系的重要性,而且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关于人身关系的立法起到了统领、指引作用。婚姻家庭法属于身份法领域,通常情况下,婚姻家庭生活中存在的人身权利都应当被纳入婚姻家庭编当中。在人类社会中,人格平等与身份差异共同构建起人身法大厦,我们必须通过研究得出它们二者在何种程度上、何种条件下符合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进而能够接受和达到自由、平等、效率等价值的衡量与追求。 人身权是与权利主体密不可分的、不包含财产内容的权利。 人身权包含人格权和身份权。然而,综观我国的人身权制度和理论研究,相比较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人身权的研究偏重于对人格权的研究,且对人格权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法律层次,而对身份权的研究总是徘徊在边缘地带,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法律规定至今尚不尽如人意。这或许与我国并没有明确地规定身份权概念有关,或许与我国学者对身份权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财产权,也逐渐转向人身权。身份权和人格权共同构成了人身权,理应给予身份权充分的地位。无论在婚姻家庭领域还是现代社会生活领域,人们的身份和相应的权利义务紧密相连,身份权的重要性难以被忽视。 (一)身份和身份权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973.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420.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编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855.十二铜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早在19世纪,英国历史学派的奠基者梅因曾指出:“‘人法’的一切形式的‘......

  1. 信息
  2. 彩插
  3. 法律科学文库编委会
  4. 总序
  5. 序一
  6. 序二
  7. 第一章 探望权概述
  8. 第一节 探望权的基本理论
  9. 第二节 探望权的历史沿革
  10. 第二章 探望权在我国民事权利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11. 第一节 探望权在我国民事权利分类体系中的归属
  12. 第二节 探望权与相关权利
  13. 第三章 探望权的属性研究
  14. 第一节 我国探望权的权利属性
  15. 第二节 探望权的请求与抗辩
  16. 第四章 探望权的立法分析
  17. 第一节 探望权的理念探析
  18. 第二节 探望权的内容审视
  19. 第五章 探望权制度的发展与反思
  20. 第一节 世界典型探望权制度的比较及启发
  21. 第二节 我国探望权的理念审思及制度缺憾
  22. 第六章 构建我国探望权法律制度的路径
  23. 第一节 破解探望权制度的瓶颈
  24. 第二节 发展探望权的救济体系
  25. 第三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探望权司法解释之条文设计
  26. 结论
  27. 参考文献
  28.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