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治要_高宏存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高宏存
内容节选
(一) 【原典】轻:轻易,容易。 知失诸民,退而修诸己,反其本也。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所求于人者少,故民轻 给之。 ——(春秋)管仲《管子·君臣下》 【注释】 【译文】 如果发现有不适合臣民的地方,就回过头来修正自己,这是返回到根本。对自己要求得多,所以德行就可以树立;对人民要求得少,所以人民就易于供应。 (二) 【原典】病:担心。 子曰:“君子病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春秋《论语·卫灵公》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三) 【原典】日月之食:日食、月食。食,损伤,亏缺。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春秋《论语·子张》 【注释】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那样: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改正过错,人们都敬仰他。” (四) 【原典】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亲近,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仁爱程度;管理别人却没有管理好,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是否够明智;用礼仪对待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是否恭敬。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 (五) 【原典】胜:比……厉害。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 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译文】 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如果射出去却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就行了。 (六) 【原典】亡:消亡。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 ——《礼记·坊记》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于他人,有错误就归咎于自己,这样百姓就不会争斗;有成绩就归功于他人,有错误则归咎于自己,这样百姓间的怨恨就会日趋消亡。” (七) 【原典】患:忧虑,担心。 君子有三患 :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礼记·杂记下》 【注释】 【译文】 君子有三种忧虑:没有听说过的东西,忧虑不能够听说;已经听说到的东西,忧虑不能够学会;已经学会的东西,忧虑不能够实行。【国学常识】罪己诏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危机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诏”意为告诉,“罪己诏”即是将自己的过错昭告天下之意。关于“罪己诏”最早可上溯至《尚书》中的《汤诰》和《秦誓》;文字比较详细并且能够作为模本的,是《吕氏春秋》所记载的罪己诏,其中有一句话:“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这个格式成为后代“罪己诏”的常用格式,这里所讲的是也商汤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诏”的起源,古人认为是从“禹、汤罪己”开始的。据记载,大禹登位后,见民心涣散,便发布文书责备自己;商灭夏后,汤也布告天下检讨他自己,即《汤诰》。禹、汤“罪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后世帝王多效法之,遂开创了“罪己”之惯例。 乾清宫大火时的“罪己诏”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颁布“罪己诏”的人是汉文帝。前179年,有人建议汉文帝要早立太子,汉文帝不同意,就颁“诏”说:“朕既不德……”古代帝王“罪己诏”的资料,多收录在《二十五史》的帝王本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补遗》、《续资治通鉴》,以及《册府元龟》、《明实录》、《清实录》、清朝的《东华录》和历代的记事本,等等。 【国学故事】齐王纳谏 能够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是古之成大事者应有的气量,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便是这样一位善于听取自己不足的君王。齐威王(前378—前320),妫(guī)姓,田氏,名因齐,齐桓公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齐威王善于纳谏用能,并能励志图强,他在位时期,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的问题,进行改革修治,严明法制、选贤任能,并能做到赏罚分明,因此齐国国力日渐强大。 齐威王一向以善于纳谏著称,他从不避讳自己的过错,不仅能够吸收臣下的进谏,更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谋士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貌美丽,而当时城北还有一个美男子叫徐公。邹忌不知道自己和徐公谁更美,于是他照完镜子后分别问他的妻子、小妾、客人:“我和城北徐公谁更美?”这些人都说邹忌美,徐公根本比不上,但当邹忌见到徐公时,意识到徐公比自己美多了。于是,邹忌以此上谏齐威王,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 齐威王认为邹忌说得很有道理,就......
- 信息
- 总序 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 序言
- 第一篇 坚以树德
- 一、修身以立德为首
- 【国学常识】《大学》与修齐治平
- 二、善养吾浩然之气
- 【国学常识】修德与养气
- 三、德正才能天下治
- 【国学常识】德音
- 四、修德要有正确的方法
- 【国学常识】《易传》与修德之法
- 五、修德贵在坚持
- 【国学常识】九族与九德
- 第二篇 功崇惟志
- 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国学常识】“青云之志”从何而来
- 二、匹夫不可夺志也
- 【国学常识】为什么是“匹夫”
- 三、有志于德,贵在于行
- 【国学常识】孔子讲学与七十二贤人
- 四、达成志向应有原则
- 【国学常识】焚书坑儒
- 五、立志要与自身相符
- 【国学常识】清政府的“天朝上国”梦
- 第三篇 博学强知
- 一、朝闻道,夕死可矣
- 【国学常识】《论语》中的学习智慧
- 二、学,然后能知
- 【国学常识】《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 三、学而不厌不弃
- 【国学常识】五声 五色 五官 五服
- 四、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 【国学常识】博取千家的《孔子家语》
- 五、学、思、行相结合
- 【国学常识】“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
- 第四篇 慎独研几
- 一、君子必慎其独也
- 【国学常识】何谓“慎独”
- 二、研几最难得在于认识自己
- 【国学常识】“研机”还是“研几”
- 三、虚心使人进步
- 【国学常识】曾国藩的十二条课程
- 四、不骄傲不自夸
- 【国学常识】欹器满覆
- 五、做事以谨小慎微为要
- 【国学常识】合抱之木,为什么起于“毫末”
- 第五篇 省身律己
- 一、吾日三省吾身
- 【国学常识】曾子的“三省”论
- 二、以人为镜
- 【国学常识】唐太宗的“三镜说”
- 三、君子应当自律
- 【国学常识】《菜根谭》
- 四、善于了解自己的过失
- 【国学常识】罪己诏
- 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国学常识】《了凡四训》中的“改过之法”
- 第六篇 义立而王
- 一、正义的力量
- 【国学常识】七体八经
- 二、为官当尽忠报国
- 【国学常识】九品中正制
- 三、不以盛衰改其节义
- 【国学常识】中国的朝代更替
- 四、不求浮名,不慕富贵
- 【国学常识】李白与《将进酒》
- 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国学常识】“国之九经”说
- 第七篇 孝悌以礼
- 一、孝是最大的德行
- 【国学常识】五礼与十伦
- 二、父子伦常不可废
- 【国学常识】不孝者五
- 三、兄友弟恭才能家庭和睦
- 【国学常识】伯仲叔季
- 四、孝道应长存敬畏之心
- 【国学常识】丧服制与服术
- 五、君子之道,礼义之文(1)
- 第八篇 宽以立信
- 一、心有容,德乃大
- 【国学常识】中庸之道
- 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国学常识】天地之信与人事之信
- 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国学常识】战国四公子
- 四、君子以道立身处世
- 【国学常识】英俊豪杰
- 五、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国学常识】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
- 第九篇 恭俭惟德
- 一、俭以养德
- 【国学常识】国之“七患”
- 二、恭敬乃与节俭并行
- 【国学常识】诸葛亮与《诫子书》
- 三、养心莫善于寡欲
- 【国学常识】七情与六欲
- 四、万不可骄奢淫逸
- 【国学常识】奢侈冠绝地下皇陵
- 五、为官必须清廉
- 【国学常识】中国古代廉吏
- 第十篇 正身直行
- 一、立天下之正位
- 【国学常识】四象与星位
- 二、保持内心正直无邪
- 【国学常识】南能北秀与禅宗
- 三、不倚仗权势胁迫于人
- 【国学常识】皋陶与《狱典》
- 四、不偏不党不徇私
- 【国学常识】党锢之祸
- 五、不凭借地位追求荣华
- 【国学常识】范仲淹与“十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