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语篇的策略泛指研究_侯福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侯福莉

内容节选

第3章戏剧对话中的策略泛指 在本章,我们将对戏剧语篇中策略泛指的分布和分布特征进行描写。我们选择戏剧对话语篇作为策略泛指的语料,其原因主要有:戏剧固有的互动性、主体间性、研究对象出现频率的相对集中性。 对话语篇因为至少需要两个交际者的言语行为的参与,而具有交际性(interactive)和交互性(interactional)。从dialogue的词源即可见一斑:“dia”意为“通过”,“logos”意为“词语”,即“借助词语进行会话”。在言语交际情景中,“我”“你”的相遇本身就是“戏剧”(drama)。Lyons(1977:638)溯源了对话与戏剧的关系:“人称”这一语法范畴依赖会话参与者的角色。英语“人称”一词“person”来自拉丁语“persona”,意为“面罩”,该词本是希腊词“戏剧人物或角色”的翻译。语言事件就像戏剧,主角由第一人(the first person)扮演,次角由第二人(the second person)扮演, 其他角色由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 )扮演。其中,只有主角—说者、次角—听者真正参与戏剧之中,第三人所任角色只是相对于主、次角而言的。 Martin Buber (1923)如此看对话之于交际的重要性:对话中的“我—你”关系说明,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ity)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前提,而Mikhail Bakhtin(1981)的认识更进一步:就意义而言,社会性的主体间性(social inter subjectivity)比个体主观性(solo subjectivity)更重要。他的“对话性”(dialogism)的概念超越了面对面对话所包含的交际形式。时间轴上的对话进程是由对话双方的输入共同建构的。 戏剧对话的以上特征是我们选择戏剧话语作为研究语料的根本动因。首先,戏剧话语的特征和规律正是我们日常话语特征和规律的集中反映,人生如戏,戏即人生。戏剧提炼于生活,高度浓缩于生活。戏剧话语也是日常话语的全息映像,体现着日常话语的语用模式和规律。这是我们选择戏剧对话语篇作为语料的首要原因。其次,戏剧话语又区别于日常话语。戏剧是为表演而作的,戏剧情节的发展必须观照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戏剧角色意义建构和协商过程最终是要展示给观众的。也就是说,戏剧角色的语用和认知模式能全景式呈现给观众/读者,便于作为观众或读者的研究者以全景视角来审视戏剧人物的语用认知模式(Herman,1995)。此外,戏剧对话的修辞性、启发性、互动性会比日常对话更加鲜明和凸显,其中的策略泛指现象的分布也可能相对集中,这将有利于我们对这一语用现象的描写和分析。鉴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戏剧对话作为研究语料的来源,将其中的策略泛指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八部话剧中的四部中文剧为:曹禺的《雷雨》(1933)、老舍的《茶馆》(1956)、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1986)、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1943); 四部英文剧分别为: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1895), Arthur Miller’s The Death of a Salesman(1949), George Bernard Shaw’s Pigmalion(1912), Tennessee Williams’ The Glass Menagerie(1944)。除一部创作于19世纪末(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之外,其余七部皆发表于20世纪。这八部剧皆为享誉世界的杰作,且题材多样、风格迥异,浓缩了大量丰富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绝好材料。本书所研究的策略泛指,广泛存在于各类语篇,在戏剧语篇中尤为常见。故本书选取戏剧语篇作为研究材料,在故事的交际语境中考察策略泛指现象。 我们选取八部 著名的话剧剧本:四部英语剧本、四部汉语剧本,对其中的策略泛指进行统计、描写和分析,以发现其策略泛指指称语、策略泛指对象、策略泛指语境,以及策略泛指的动因等方面的分布规律,旨在对戏剧语篇中的策略泛指现象进行较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为我们在下一章进行策略泛指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我们选择这八部话剧剧本作为研究语料的原因是:第一,它们大部分为20世纪中外戏剧大师的经典之作,分别为汉语、英语戏剧艺术的典范,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除了撼人心魄的剧情、个性鲜明的人物、浓淡各异的风格、深远丰厚的意蕴以及超越文化和时代的恒久的现实意义,这八部戏剧的语言特色是剧作成功的核心要素,戏剧对话中蕴含着丰富的交际策略、语用技巧、修辞方式,以及各种语用现象,策略泛指就是其一,因此,这些剧本是研究动态语言使用的绝好素材。第二,这八部剧作的剧本流传甚广,表演脍炙人口,围绕剧本和表演的研究不胜其数,但大部分研......

  1. 信息
  2. 0引言
  3. 0.1 选题缘由
  4. 0.2 研究对象、问题、目的、意义
  5. 0.3 研究语料
  6. 0.4 研究方法
  7. 0.5 本书的结构
  8. 第1章指称
  9. 1.1 指称
  10. 1.2 NP的形式结构
  11. 1.3 NP的语义结构
  12. 1.4 NP的功能结构
  13. 本章小结
  14. 第2章策略泛指
  15. 2.1 指称类别
  16. 2.2 泛指
  17. 2.3 策略泛指
  18. 本章小结
  19. 第3章戏剧对话中的策略泛指
  20. 3.1 策略泛指的甄别依据
  21. 3.2 戏剧对话中策略泛指指称语的分布
  22. 3.3 戏剧对话中策略泛指的对象
  23. 3.4 戏剧对话中策略泛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和语用功能
  24. 本章小结
  25. 第4章语篇指称释解模型对策略泛指的释解力
  26. 4.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模型
  27. 4.2 话题连续性模型
  28. 4.3 语篇层级模型
  29. 4.4 认知模型
  30. 4.5 语用模型
  31. 本章小结
  32. 第5章策略泛指的语用—认知机制
  33. 5.1 策略泛指的语用机制——面子理论
  34. 5.2 策略泛指的认知机制——转喻和关联理论
  35. 5.3 戏剧对话中策略泛指指称和释解机制
  36. 结语
  3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