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_王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芳

内容节选

20. 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行为免疫系统 1990年,传染病社会学研究的创始人菲利普·斯特朗(Philip Strong)写了一篇题为《一个流行病心理学模型》(“Epidemic Psychology: A Model”)的文章,文中基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详细描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的暴发将如何引起后续的社会性动荡。 具体而言,在斯特朗看来,任何一种新的健康意义上的流行病都将导致三种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流行病:恐惧的流行,道德化的流行,以及行动的流行。恐惧的流行代表着对感染疾病的惧怕,而它很快会变异为对他人非理性的怀疑和不信任,进而引发超出实际必要的过度恐慌甚至可能演变为集体性的“猎巫”运动。道德化的流行源于对疾病产生及其传播的解释,虽然多数疾病难以追溯源头,人们依然急切想要找到那些“应该”为其“负责”的人,然后对他们展开道德讨伐,于是,常有个体或群体在疾病流行时期被污名化并遭受歧视。例如,在斯特朗这篇文章问世的20世纪90年代,同性恋者被认为应为艾滋病的传播负责。最后,为了应对疾病同时作为前两种流行的结果,人们总要做出各种行动,如改变日常习惯、制定管控政策等,此即为行动的流行。其中诸多行动对应于对疾病的道德化解释,例如,如果把疾病蔓延归结为与外群体的接触,那么那些逆全球化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贸易和外交政策就将得到更大支持。一种传染病越是未知,传染性越是强烈,以上三种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流行病就越是凸显。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暴发后,这一模型描绘的过程同样清晰可见(Aiello et al., 2020)。 斯特朗由此断言,当条件合适时,流行性传染病便可能制造一场医学版的“霍布斯噩梦”——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真的是这样吗?下降到更微观的角度,人们在一次次瘟疫暴发后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确有规律可循吗?如果有,是什么力量激发了它们?人类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从本质上说传染病即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一种强大的生态压力,那么这种压力会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人们特定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甚至更进一步带来文化及文化间的差异吗?以及,相应的文化差异又会否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于当前传染病流行的应对?本章即提供一个心理学的视角来聊聊这些复杂又有趣的问题。 * * * 回望历史,在人类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大型流行性传染病是从未摆脱过的梦魇、如影随形的敌人,它们屡屡无知无觉地现身,攻城略地、摧枯拉朽、翻云覆雨,经常将某个不知名的小时刻改头换面为令后世惊叹的大事件,甚至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在此过程中,人类并不是什么都没做,我们看到医学、药学、病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为预防和治疗疾病付出了卓越努力,我们也看到与疾病斗智斗勇的经验在人类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最明显的便是我们的身体构造及其功能。 人类拥有复杂精妙的免疫系统,这是有机体用以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多层的皮肤令病原体难以穿透,一直保持湿润的眼睛和鼻子有助于排出病原体,肺部会释放杀菌化合物……如果有病原体能够穿透这些防御系统,那它还将面对大量的免疫细胞,除了吞噬并摧毁入侵者,它们还可以制造抗体,如果在身体其他部位遇到同样的感染,抗体就可以迅速发动攻击。更重要的是,这个复杂的防御系统从未停止过进化,因为病原体也在进化。 但是,即便人类的免疫系统精巧得令人赞叹,它依然远非完美。有些病原体可以很好地伪装自己以逃脱“抓捕”,而另一些则繁殖得太快以至免疫系统无法跟上。还有些时候,我们的免疫系统工作得太积极、太努力了,导致用力过猛、敌我不分甚至“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致使自身健康的组织也被攻击和消灭,比如“炎症风暴”。此外,它还有别的代价:免疫系统的调动会消耗大量代谢资源,感染后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衰老,免疫激活还会暂时抑制解决其他适应性问题的能力,如吸引配偶或照顾后代。更麻烦的是,这些防御是在病原体已经近在咫尺甚至侵入身体后才被触发的,虽然它很好也很强大,但这些“士兵”就算再厉害,也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身体作战场。因此,免疫系统就像医疗保险——有它很好,但如果永远都用不上它就更好了。 出于上述原因,人类似乎进化出了另一套与生理免疫系统互补的防御形式,心理学家称其为“行为免疫系统”(behavioral immune system),它和生理免疫系统一样是进化的产物,因为有利于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下生存而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但与生理免疫系统不同的是,行为免疫系统是一种主动防御,它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机制,任务是感知环境中病原体的存在,然后通过改变认知、情感和行为来避免与它们接触,也就是尽可能在病原体入侵身体之前阻击它们(Schaller, 2011)。 此时问题来了,病原体肉眼不可见,要如何感知呢?那就要找线索了。很多病原体是通过人际接触传播的,于是首先要警惕那些已经或可能已经被感染的人。例如,一些明显的染病症状像剧烈的咳嗽或皮肤上的溃烂、脓包、......

  1. 信息
  2. 自序
  3. 第一部 人格特质:我是谁?
  4. 01. 星座科学吗?人格类型与人格特质
  5. 02. 内向者不合群?大五人格之外向性
  6. 03. 过于灵敏的“威胁探测器”:大五人格之神经质
  7. 04. 高责任心的人更长寿?大五人格之尽责性
  8. 05. “好人有好报”还是“人善被人欺”?大五人格之宜人性
  9. 06. 创造力的人格基础:大五人格之开放性
  10. 07. “大五人格”是怎么来的?词汇学假设与因素分析
  11. 08. 五个足够吗?大五人格模型的局限性
  12. 09. 人性的阴暗面:暗黑人格
  13. 10. 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14. 第二部 人格成因:我从哪里来?
  15. 11. 人格与生俱来吗?大脑功能与人格的关系
  16. 12. 进化的力量:自然选择与人格多样性
  17. 13. 一起向狮子扔石头?合作的进化
  18. 14. 都是基因惹的祸?人格的遗传基础
  19. 15. DNA即命运?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20. 16. “内心的一罐金子”:依恋风格
  21. 17. 原生家庭即原罪?家庭教养
  22. 18. 看到鱼,还是看到水?文化与思维方式
  23. 19. 我,还是我们?文化与自我建构
  24. 20. 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行为免疫系统
  25. 21.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社会生态环境与聚集性人格
  26. 22. 以性别差异和心理疾病为例:自然与建构的合力
  27. 第三部 人格动力:我要到哪里去?
  28. 23.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弗洛伊德论心理能量
  29. 24. 没有不焦虑的生活,只有不思考的人生?弗洛伊德论心理冲突
  30. 25. 自我保护,还是自欺欺人?弗洛伊德论自我防御机制
  31. 26. 如何洞悉潜意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32. 27. 弗洛伊德的理论遗产:现代研究中的精神分析
  33. 28. 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阿德勒论自卑与卓越
  34. 29. 出生顺序会影响人格吗?阿德勒论家庭中的动力
  35. 30. 与远古精神对话:荣格论集体潜意识
  36. 31. 由暗方知明:荣格论原型
  37. 32. 要自由,还是要安全?弗洛姆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38. 33. 生而为人的意义:马斯洛论心理需要
  39. 34. 逃不出使命的约拿:马斯洛论自我实现的人
  40. 35. 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吗?罗杰斯论现实与理想自我的差距
  41. 36. 做自己,还是别人期待的自己?罗杰斯论自我的价值
  42. 37. 钱能买到幸福吗?积极心理学论财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3. 38. 意义比快乐更健康:积极心理学论真实的幸福
  44. 39. 你我眼中的世界缘何不同?凯利论个人建构
  45. 40. 人格可塑吗?德韦克论努力的意义
  46. 结语 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
  47. 参考文献
  48. 附录 大五人格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