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智慧_高玉敏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高玉敏

内容节选

(一) 【原文】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 ──《战国策·秦策三》 【解读】 罢黜无能的官吏,裁撤无用的机关,减少没有急用的职位,杜绝私人的请托。 (二) 【原文】 吏多民烦,俗以之弊。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 【解读】 官员过多,会给百姓带来烦扰,风俗也会随着败坏。 (三) 【原文】 使官称事立,人称官置,无空树散位,繁进冗人。 ──(南梁)沈约《宋书·周朗沈怀文》 【解读】 使官职的设立符合国家的需要,使任用人员的才能符合官位职责的需求,不要平白地设立闲散的位置,过多地任命无用的人员。 (四) 【原文】 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 ──(唐)房玄龄等《晋书》 【解读】 世上人才缺乏,朝廷上官吏却很多,怎样才能够避免贤才、庸才一起担任职务,品行清白的人和污浊的人一起在朝为官呢? (五) 【原文】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解读】 如果能够发现合适的人才,即使人数少也足够了;对于不适宜的人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六) 【原文】 今官司猥多,虚费廪禄,苛才不周用,皆宜澄汰。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十九》 【解读】 如今官员人数众多,白白地浪费国家俸禄,人员繁多但又不足以任用,这些人都应该予以淘汰。 (七) 【原文】 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数人而居一官,则不竞其公而竞其私;数人而治一事,则任其功而不任其责。 ──(南宋)杨万里《千虑策·冗官》 【解读】 一个官职由数个人担任,一件事情由数个人共同来做。数个人担任一个职位,大家不在公事上竞争却要在私事上竞争;数个人做同一件事,都来认领功劳却无人承担责任。 (八) 【原文】 爵冗名贱,欲望天下之安,必不可得之数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解读】 职位冗滥,名位不值钱,却想让国家长治久安,一定是不可能实现的。【知识树】中国最早的精兵简政 25年,刘秀推翻了新莽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由于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再加上天灾,百姓伤亡惨重,人口折损大半。到东汉建立之初,天下人口仅“十有二存”,大片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对此情状,光武帝刘秀痛心不已,决定与民休养生息。他躬行节俭,“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损上林池御之官,废骋望弋猎之事,勤约之风,行于上下”。建武六年(30年),刘秀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者并之。”仅一年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第二年又下诏“大裁军”,大幅度裁减驾兵车的士兵、骑士、低级武官、水兵、临时军吏等,让他们复员,从事生产。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精兵简政。此举不但大大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还使劳动力得到大幅度增加,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东汉国力日益增强。到光武帝的儿子明帝继位时,天下太平,吏称其官,民安其业,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国力都大大增强。所有这些,都与光武帝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诚如《后汉书·百官志》所记载的那样:“世祖(光武帝)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汉光武帝陵,又称原陵、汉陵,位于河南孟津白鹤镇,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园 【人生镜鉴】善政以省官为首 南宋学者史尧弼认为,“官冗之弊,天下之大害也”,并在其《冗官策》中列举冗官的四大害处:一是旷职,二是耗财,三是长奔竞,四是虐民。的确,官冗、吏多,就会事烦、民烦,伤政扰民,古代很多明主贤臣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省官去员”也就成为首选。南北朝时期西魏臣苏绰创制的“六条诏书”中就明确提出,“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故语曰:‘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民浊。’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隋文帝登基后,采纳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数县并置”,“存要去闲”。一是取消郡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此举一下子就撤销了500多个郡。二是裁并州县,大大缩减官吏编制,裁减冗官几百人。此举不但节省了国库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即位之初,对父亲留下来的庞大臃肿的官僚系统头疼不已,他深刻认识到“民少吏多”,必须“思改其弊”,于是在反复研究、慎重考虑的基础上提出了“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主张,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在这一思想主导下,房玄龄等干将大刀阔斧地对官僚机构实施了改革,中央机构官员一下子就裁减了1000多人,只余600多人,力度不可谓不大。同时还特别规定,皇室宗亲无德无才者永不任职;有一技之长、......

  1. 信息
  2. 总序 让中国文化智慧之光烛照生命之路
  3. 序言
  4. 第一篇 内圣外王
  5. 【知识树】内圣外王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6. 一 用人先修己
  7. 【知识树】内圣外王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8. 二 修己以明德为先
  9. 【用人典故】从“笨小孩”到“千古一完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10. 三 修身莫过于知礼
  11. 【知识树】古代贵族子弟的“冠礼”
  12. 四 学以致其道
  13. 【用人典故】唐太宗笃志好学
  14. 五 迁善改过,方能成己成人
  15. 【用人典故】孔“圣人”也犯错
  16. 第二篇 求贤若渴
  17. 【用人典故】为政万端,非贤不理
  18. 一 尚贤者,政之本也
  19. 【用人典故】为政万端,非贤不理
  20. 二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21. 【用人典故】刘邦完胜项羽的“秘诀”
  22. 三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23. 【知识树】《题乌江亭》与《叠题乌江亭》
  24. 四 礼贤下士则群贤毕至
  25. 【用人典故】千金买马骨,黄金台上意
  26. 五 不拘一格降人才
  27. 【用人典故】唐玄宗的“野无遗贤”
  28. 第三篇 识才荐贤
  29. 【知识树】诸葛亮“观人七法”
  30. 一 事之至难,莫若识才
  31. 【知识树】诸葛亮“观人七法”
  32. 二 选贤荐能要德才兼备
  33. 【知识树】唯才是举的“求贤三令”
  34. 三 举贤之道在于公正
  35. 【用人典故】祁奚举贤
  36. 四 察表知里,辨材须待七年期
  37. 【知识树】王莽谦恭未篡时
  38. 五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39. 【用人典故】大明朝的最后一根“柱石”
  40. 第四篇 量才善任
  41. 【知识树】“有用”与“无用”
  42. 一 量才授任,人事相宜
  43. 【知识树】“有用”与“无用”
  44. 二 用人要用长
  45. 【用人典故】子产善用人之长
  46. 三 信之任之,用则勿疑
  47. 【知识树】三人成虎
  48. 四 用士莫求全
  49. 【用人典故】刘邦用人不苟求全才
  50. 五 政在得人,不在员多
  51. 【知识树】中国最早的精兵简政
  52. 第五篇 用才有术
  53. 【知识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4. 一 用人贵在用当其时
  55. 【知识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6. 二 用人当有容才之量
  57. 【用人典故】王安石与恃才放旷的苏大胡子
  58. 三 酌情放手,逸于任使
  59. 【用人典故】舜“有天下而不与”
  60. 四 宽严相济,恩威并用
  61. 【知识树】“无为”则“无不为”
  62. 五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
  63. 【用人典故】结局不同的范蠡与文种
  64. 第六篇 厚学树人
  65. 【知识树】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66. 一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67. 【知识树】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68. 二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69. 【知识树】书院的“学规”与“院训”
  70. 三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71. 【用人典故】种树郭橐驼
  72. 四 砺所以致刃也
  73. 【用人典故】苏武持旌牧羊
  74. 五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75. 【知识树】曾国藩读《四书》心得
  76. 第七篇 留才聚才
  77. 【用人典故】宋太祖节俭治天下
  78. 一 率先垂范身为先
  79. 【用人典故】宋太祖节俭治天下
  80. 二 留人先留心
  81. 【用人典故】刘备挥泪别徐庶
  82. 三 推诚以待人
  83. 【用人典故】曾国藩推诚待人
  84. 四 要文利并重
  85. 【用人典故】顺治祭孔,士人归心
  86. 五 赏识管理凝聚人才
  87. 【用人典故】伍子胥
  88. 第八篇 奖惩有方
  89. 【知识树】科举制度的几个相关规定
  90. 一 治国先治吏
  91. 【知识树】科举制度的几个相关规定
  92. 二 治吏以良法为先
  93. 【知识树】“细说”华表
  94. 三 从严治吏关键在从严监督
  95. 【用人典故】“酷吏”张汤
  96. 四 德绩并重才能“考准”干部
  97. 【知识树】清朝的“京察”与“大计”
  98. 五 厚赏重罚是利器
  99. 【用人典故】齐威王拒绝被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