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第2版)_[美] 库尔特·P.弗雷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 库尔特·P.弗雷
内容节选
第11章我们是第一!沐浴在他人的荣誉中 傻子才把炫耀当荣耀。 李小龙(1940—1973) 功夫巨星 背景 我们常常强调自己的美德和成就,希望别人会更喜欢和尊重我们。事实上,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我们也会偶尔承认一些个人的缺点或失败(Tice,Butler,Muraven,& Stillwell,1995)。然而,一些形式的自我提升,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比较典型的。我们试图说服自己以及那些愿意倾听的人,我们是天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魅力四射、非常可爱(Sedikides & Gregg,2008)。除非一个人患有严重抑郁或自尊心严重受损,否则他通常都会十分维护自己的形象。想想看,在求职面试时,你是否会如实报告自己那不高的智商水平?在第一次约会时,你是否会展示那令人尴尬的胎记?尽管集体主义社会不鼓励公开宣传自己,但其成员依然会像鼓吹个人主义的西方人那样,表现出对自己名字中字母和字符的偏爱(Kitayama & Karasawa,1997),并且倾向于认为自己在集体主义社会认可的特质上要优于平均水平(Sedikides,Gaertner,& Toguchi,2003)。 一个可以巧妙地表现自我提升倾向的例子是,人们会尝试利用他人的成功或名声,即使这些成功或名声与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想想看,我们是如何利用间接联系让自己获益的。我们会在谈话中提及自己和某个电影名人的生日是同一天,或随口提及自己来自产生副总统最多的阶层。我曾听到有人吹嘘,美国最古老且仍在营业的露天市场在他的家乡,而不是其他地方——哇哦,真的很棒!在上述例子中,尽管那些荣誉与自己的关系很微弱,但人们还是会从自身出发,宣扬这种“了不起”的关系。研究表明,感到被尊重和被称赞(即使不是被喜欢和欣赏)与更高的自尊相关(Mahadevan,Gregg,Sedikides,& De Waal-Andrews,2016)。因此,如果你可以方便地通过依靠别人来赢得尊重和钦佩,那为什么还要靠自己来获得这些呢? 另一个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来自我提升的例子是,为运动队的胜利而自豪。最近,一个情景引起了我的注意:镜头扫过一大群非常兴奋的洛杉矶人,然后聚焦在一位涂着蓝黄相间油彩的光头观众身上。他竖着食指欢呼:“我们是第一名!我们是第一名!”如同西奥迪尼等人(Cialdini et al.,1976)指出的,这种欢呼通常是:“ ‘我们是第一’ ,从来都不是‘他们是第一’ 。” 西奥迪尼等人(1976)将之前提到的现象称为“沾光效应”(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或BIRGing)。为研究沾光效应(研究1),他们去了七所不同的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圣母大学、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并在每周一橄榄球赛季期间,通过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描述,悄悄记录学生们的衣着。此外,研究者们还记录了这几所学校在上周六比赛中的输赢情况,穿着标有学校名字或校徽、球队名字或吉祥物衣服的学生人数(不包括穿着与学校Logo同颜色的衣服、拿着带有学校Logo的笔记本或书的学生)。研究结果很明确:与学校球队输掉比赛相比,当学校球队赢得比赛后,学生们对学校表现出了更多的认同,炫耀学校的学生人数与学校获胜的分数优势之间显著相关r=0.43(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个人通信中写到,0表示没有相关,1表示完全相关)。换句话说,分数越不平衡,获胜一方的学生炫耀自己学校的人数就越多(而失利的一方炫耀学校的人数就越少)。这种情况对于主场比赛(来自看台的欢呼声可能有助于队伍获胜)和客场比赛(很少有本校学生会观看比赛)来说都是一样的。 如何解释这些发现呢?也许,学生们会有意无意地认为,如果炫耀自己学校的队伍刚刚赢得了比赛,其他人会更喜欢他们,其他人的赞美也会提升他们的自尊。不管准确与否,我们似乎有一种直觉,即我们被评价的依据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个体的身份,还包括我们与什么人或什么事有关。人们认为,如果被其他人看到自己与重要人物在一起,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还认为,与传达坏消息相比,传达好消息会让其他人更喜欢自己,尽管这些事与我们并没有关系。人们不愿意传达不好的消息,不是因为自己会感到难过,而是担心即使我们没有过错,也会因传达不好的消息而受到消极评价。还有一些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当说话者贬低或表扬别人的特点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描述的特点会自动转移到说话者的身上。被评论的对象反而会被人遗忘,但说话者和这一特点之间的联系会一直存在(Mae,Carlston,& Skowronski,1999)。 然而,西奥迪尼等人(1976)指出,学生在所在橄榄球队获胜后穿与学校相关服装的倾向,可能并不是为了利用与学校的关系达到某种利己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表达对学校的自豪感,或者为了让自己感觉......
- 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译者序
- 前言
- 第1章 迎合:服从群体规范
- 第2章 认知冲突: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 第3章 火的洗礼:困苦成就喜好
- 第4章 服从命令:令人震惊的服从权威实验
- 第5章 “谁,我?”:紧急情况下,旁观者为何仅“旁观”
- 第6章 蟑螂与人:表现的社会提升与抑制
- 第7章 我们和他们:基于细小社会类化的歧视
- 第8章 仁慈的撒玛利亚人:当情境因素战胜个人特质
- 第9章 移除记号笔的魔力:奖励的隐性成本
- 第10章 窃贼情境:行为中的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 第11章 我们是第一!沐浴在他人的荣誉中
- 第12章 蒙面的暴徒:去个体化在反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 第13章 熟悉导致喜欢:曝光对喜欢的影响
- 第14章 内省鲜为人知的缺点
- 第15章 你曾经期望什么:外貌刻板印象的行为确证
- 第16章 加尔文主义的难题:无意识地制造好兆头
- 第17章 所见皆所信:拥护者对媒体偏见的看法
- 第18章 爱你的邻居还是爱你自己?移情是利他主义的一个源泉
- 第19章 合二为一:扩展自己,容纳他人
- 第20章 眼睛快于思维:相信先于质疑
- 第21章 虚构的记忆:现在重构过去
- 第22章 目的陷阱:情绪控制中的反讽加工
- 第23章 数字诊断:挖掘无意识的技术工具
- 第24章 思维的框架:选择冒险还是谨慎行事
- 第25章 被排斥的愤怒:排斥使人大发雷霆
- 第26章 亲社会流言:分享坏的能促进好的
- 第27章 爱的关注:克服存在恐惧的良方
- 第28章 惩罚罪犯:自由意志的动机性信念
- 参考文献及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