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青少年学习版)_周岭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周岭
内容节选
第三章专注 ——学习的核心 第一节 极度专注:专注是学习中披荆斩棘的利剑 《暗时间:思维改变生活》一书的作者刘未鹏说: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无独有偶,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比尔·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可见,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他今后成就的大小。只是在现代社会,专注力似乎成了一种稀缺能力。调查人群分布:在校学生133人,老师18人,家长14人,终身学习者173人。 2018年8月,我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关于“学习成长困惑”的在线调查,前后共收到338份答卷 。虽然参与调查的样本不够丰富,但从调查结果中也能看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比如得票最高的两个困惑是“经常沉浸在担忧、幻想、焦虑的情绪里”(168票)和“总是分心走神,无法保持专注”(167票)。这说明受分心走神困扰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他们也在留言中表达了自责、无奈和对自己失望的情绪。 如果你也因此责备过自己,那请在今后的日子里停止这种自责,因为分心走神原本就是我们的天性之一。 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天性 这背后的原因与我们大脑的记忆机制有关。 论记忆能力,人类肯定比不上计算机,无论容量大小还是记忆精度,我们都不具优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提取记忆的速度,因为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比如,我们根据名字、声音、时间或场景等任意要素,就能瞬间想起某人、某事,而计算机则要平等地处理所有信息,每次提取信息都要从数据库中挨个搜索一遍。背景关联记忆的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然而,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我们感官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其他的记忆内容,又因为感官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 比如,你在路边无意间听到一首老歌,不自觉地想起了高中的时光,此时高中的好友从回忆中冒了出来,你突然意识到好久没联系他了,于是打开朋友圈想看看他的动态,发现他正在重庆旅游,然后你的脑子里立即浮现自己上次在重庆吃火锅的场景…… 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这样不受控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推倒一个,其他的就会接连倒下。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分心走神时,千万不要自责,因为不仅是你,所有人都一样,这是我们的天性罢了。 不过,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比其他人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就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多优势。这一点,相信你通过“7个小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从技术上来说,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为研究者认为专注力水平是有程度之分的,我们不仅要追求专注,还要追求极度专注。 追求极度专注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专注就是用毅力把自己约束在一件事情上,所以他们允许自己在过程中开些小差,只要自己看起来还在做这件事就行。他们也会在精力不足的时候继续学习,因为勉强维持学习的努力感会显得自己很专注。 然而,研究者发现,与普通人的专注水平相比,那些成就卓越的人身上体现出的则是极度专注。所谓极度专注,就是调动所有感官,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或者说将100%的精力投入一件事。换句话说,极度专注与普通程度的专注之间的区别就是“7个小球”火力全开与只用“四五个小球”进行学习、练习或思考的区别。 所以,有研究人员指出: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细节。如果我们细细钻研,就能打造一把披荆斩棘的学习利剑。 除此之外,极度专注还是我们灵感的来源。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在《学习之道》一书中这样介绍: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见图3-1)。 图3-1 意识与潜意识的工作模式 所谓专注模式,就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找不到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可能并不在我们意识关注的脑区。此时就需要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它能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随机地与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也许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不过,想让潜意识工作,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彻底关闭清醒的“意识”,即彻底忘掉原来那件事。因为两种模式好比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光束紧密,穿透力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如果拨到发散模式,光柱就会散开,虽然光的强度会降低,但照亮......
- 信息
- 前言 在终身学习时代,我们需要一个能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
- 上篇 学习的技法
- 第一章 大脑
- 第二章 清晰
- 第三章 专注
- 第四章 反馈
- 第五章 匹配
- 下篇 学习的心法
- 第六章 心理
- 第七章 心态
- 第八章 环境
- 后记 阅读的结束只是改变的开始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