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博弈(全新增订版)_【美】约翰·S.戈登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约翰·S.戈登
内容节选
就像在华尔街经常看到的那样,在一场巨大的崩溃之后,市场往往出现一种反常的平静。1873年的大恐慌也不例外,股价持续下跌,交易量不断萎缩。虽然铁路股票仍是华尔街市场的支柱,但其市值在1873—1878年惨遭腰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价格从1873年最高峰时的7 700美元下降到3年之后的4 250美元(为让读者对这个数目有点儿概念,不妨举一个例子:19世纪70年代,一个非熟练工人一年最多挣1 000美元——如果他足够幸运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的话)。总共有287家从事相关经纪业务的公司在这几年关门大吉,更多经纪公司则是主动清算破产。 欧洲投资者跟之前几次一样,停止投资美国证券。难怪当时一位德国银行家说:“现在就算有天使担保,美国铁路债券在欧洲市场也卖不出去了。” 虽然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但这对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而言并非毫无益处。一方面,那些等不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持有的美国证券。1873—1879年,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价值总值缩水了近6亿美元,单单铁路证券一项就损失了2.51亿美元。这虽然严重打压了华尔街市场的证券价格,但实际上增加了美国人的财富。当欧洲人在美国出资修建铁路时,美国得以扩张其交通网络,而欧洲投资人持有这些铁路的证券,并获得这些证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可一旦持有人发现这些证券无法兑现,甚至利息难保,就会在华尔街进行抛售,让美国人有机会以比原来低得多的价格回购这些证券。其结果不言而喻,美国既修成了铁路,又拿回了证券。 可是当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动机重新运转起来的时候,欧洲投资者会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这种现象并不是19世纪所特有的,往前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当时很多殖民地是由合资公司设立的,但它们大多非常短命、惨淡收场,往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过度自信的日本人以市场最高价接盘诸如洛克菲勒中心这样的美国标志性地产,随后又在遭受巨大损失之后失去了它们。 经济萧条也促使美国公司为了生存而提高运作效率,迫使繁荣时期积累的过剩产能退出经济体系,促进资源向强者手中聚集。待外部条件改善、经济得以再次扩张后,美国经济将会更加稳健,更有实力应对坏年景。 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的洛克菲勒中心。(译者摄于2017年) 除了牺牲海外投资者的利益造福美国,另一方面,经济萧条也促使美国公司为了生存而提高运作效率,迫使繁荣时期积累的过剩产能退出经济体系,促进资源向强者手中聚集。待外部条件改善、经济得以再次扩张后,美国经济将会更加稳健,更有实力应对坏年景。 在19世纪7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和美国政治[1]一样,开始显露一些现代特征。直到1878年,除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所谓“工业”公司之外,还没有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当时全部54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铁路公司、5家煤矿公司、4家电报公司、4家邮递公司、3家矿业公司、1家蒸汽船公司和1家地产公司。 但是到了1900年,“工业股票”(industrials)迅速成长为华尔街市场的主力。在1860年,美国所需的钢铁还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短短几十年后,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全欧洲钢铁产量的总和。仅卡内基钢铁公司(Carnegie Steel)一家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国全国的产量。 在19世纪帷幕将要落下的最后几年中,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写下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壮丽的诗篇之一。这背后有多重推动因素:南北战争刺激了对工业品的需求;战时的高关税政策保护了美国工业免受来自欧洲的竞争与冲击;南北战争摧毁了南方政治势力,推动工业化的北方利益集团在华盛顿掌握了主动权。 在1860年,美国所需的钢铁还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短短几十年后,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全欧洲钢铁产量的总和。仅卡内基钢铁公司一家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国全国的产量。 1911—1913年的工业股票。资本市场在推动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引发了工业股票的投机热潮——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样出现在19世纪的铁路、银行领域,也为后来的航空业、互联网业所印证。(译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19世纪后半叶的移民潮,再加上农业机械化耕作使得农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下降,农村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这使得美国的城市里迅速聚集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8、19世纪之交,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但到了1880年,城市人口已占到全美总人口的25%,到190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增加到40%。 美国的铁路总里程也从南北战争结束时的3.5万英里(约5.6万公里)增长到1890年时的16.4万英里(约26.4万公里)。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很多重工业产品如钢轨、机车、铜线等,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纵横交织的铁路网不仅把美国联结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从而实现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南北战争之后的工业化规模之大......
- 信息
- 中文版第三版序 资本市场与大国兴衰
- 致中国读者
- 尚福林再版序
- 易纲再版序
- 译者再版序 华尔街的辉煌与窘迫
- 译者首版序
- 穿越华尔街的历史风云
- 前言
- 第一章 “人性堕落的大阴沟”(1653—1789年)
- 第二章 “区分好人与恶棍的界线”(1789—1807年)
- 第三章 “舔食全美商业和金融蛋糕上奶油的舌头”(1808—1836年)
- 第四章 “除了再来一场大崩溃,这一切还能以什么收场呢?”(1837—1857年)
- 第五章 “浮华世界不再是个梦想”(1857—1867年)
- 第六章 “谁能责备他们——他们只是做了他们爱做的事而已”(1867—1869年)
- 第七章 “面对他们的对手,多头们得意扬扬”(1869—1873年)
- 第八章 “你需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1873—1884年)
- 第九章 “您有什么建议?”(1884—1901年)
- 第十章 “为什么您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呢,摩根先生?”(1901—1914年)
- 第十一章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吗?”(1914—1920年)
- 第十二章 “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1920—1929年)
- 第十三章 “不,他不可能那么干!”(1929—1938年)
- 第十四章 “华尔街也是……主街”(1938—1968年)
- 第十五章 “或许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1968—1987年)
- 第十六章 “这种趋势会不会继续下去呢?”(1987—1999年)
- 第十七章 不平静的新世纪(2000—2019年)
- 尾声
- 梅建平再版跋 读史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