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证据制度研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_李学军;朱梦妮 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学军;朱梦妮 等

内容节选

二、品格证据规则 (一)品格证据规则的概念J INCIARDI.Criminal justice.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9:543.陈光中主编.证据法学.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238.樊崇义主编.刑事证据规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227-228. 根据现有研究的归纳,品格或称品性(character),从广义上讲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它可以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的社区中或工作环境中所享有的、公认的名声;第二,它可以指一个人为人处世的特定方式;第三,它可以指个人从前所发生的特定事件,如曾因犯罪行为而被判刑等。 而从狭义上讲,品格仅指个体的名声和行为倾向。证据法意义上的品格证据(character evidence)所指涉的“品格”通常也采取狭义的视角,即主要着眼于个体的名声、行为嗜好或倾向。因此,采这种观点的研究认为,品格证据是指有关一个人品格优劣及是否具有特定品格(如暴力倾向)的证据。 不过,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体以前所发生的特定事件也可以成为品格证据,这实际上相当于我国所说的“前科” 。这样一种认识实际上是对品格持的是一种广义的视角,因而本部分不作重点分析。 一般而言,英美法系国家所谓的品格证据规则,即对于欲证明他人品格的证据,原则上均须予以排除。这一证据规则历来是证据法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司法司务中经常遭遇的难题。而在刑事诉讼中,由于品格证据的类型相较于民事诉讼更为复杂,不仅涉及被告人的品格证据,也包括受害人、证人的品格证据,不仅包括良好的品格证据,也包括不良的品格证据,因而这类诉讼中品格证据规则也表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本部分的阐释也将主要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展开。 (二)品格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1.品格证据的排除 在绝大多数案件当中,品格并不属于系争事实的范围,因此品格证据并不具有证据法意义上的相关性,裁判者原则上都不得采纳这类证据。一个最常引用的说法便是,“一次做贼,永远是贼”在实践中虽然可能成立,但从证据法视角来看则持截然对立的观点。 对于品格证据的排除,《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主要体现在404(a)、404(b)、412(a)三个条文当中。其中,404(a)和404(b)首先对品格证据的一般性排除规则进行了规定;412(a)则从涉及不端性行为的案件(包括民事、刑事案件)这种更为具体的案件类型出发,再对品格证据的不可采纳进行了规范,从中可以揭示出品格证据在这类案件中的适用问题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困局。 404(a)关于某人的品格或者品格特点的证据,不得采纳用为证明该人在具体场合下的行为与之具有一致性。 ① 404(b) 关于犯罪、不法行为或者其他行为的证据,不可采纳来证明某人的品格,以表明该人在特定场合的行为与该品格具有一致性。 在涉及所称不端性行为的民事或者刑事程序中,下列证据不可采: 412(a)(1)提供用以证明受害人从事过其他性行为的证据,或者 (2)提供用以证明受害人的性癖性的证据。 ①关于404(b),一般是作为品格证据规则的一种特殊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实际上又属于下文即将展开阐述的相似行为证据规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本章第三部分对相似行为证据规则的研究将基于该同一条文展开。 2.品格证据排除的原因 之所以要排除品格证据,综合学理研究从不同角度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大致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上文已经指出,在绝大多数案件当中,品格与系争事实并无实质意义上的相关性,不能据此证明行为人的品格或品格特征与特定场合的行为具有内在的关联。或者可以说,品格证据对于说明与品格一致的行为而言,即使说有一定的证明价值,那也不是很大。实际上,我们认为,这也是学界主张排除品格证据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而从《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立法编排方式来看,其第四章名为“相关性及其限制”,而品格证据规则作为限制性条款的主要构成部分也编排在该章节中,由此也可见这类证据的排除原因与证据相关性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品格证据规则乃是相关性规则的主要限制性考虑。 (2)使用这类证据容易引发不公平的歧视或偏见。特别是对于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而言,如果公诉人将过往的不当或不法行为畅通无阻地输送到裁判者面前,那么被告人便会事先被贴上“坏人”的标签,这显然并不利于其接受公平公正的审判。 (3)使用这类证据容易转移事实审理者对主要问题的注意力。这个原因实际上与上述第(2)个原因一脉相承。正是由于当事人因品格证据的出示而“标签化”,因而裁判者便极可能过度关注于这些标签,相应的会忽视案件系争事实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4)使用这类证据不利于保护性犯罪案件中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这个理由主要是针对性犯罪案件而言。在美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于证明受害人过往性行为方面......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意见证据制度概述
  4. 一、 意见及意见证据界说
  5. 二、 意见证据的特征要素
  6. 三、 意见证据制度的基本内容
  7. 四、 意见证据制度的价值意义
  8. 第二章 意见证据规则精要
  9. 一、 问题的提出
  10. 二、 意见证据规则的法理基础
  11. 三、 普通证人的意见与事实之区分
  12. 四、 专家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判断
  13. 五、 终极问题原则与专家意见的受限性
  14. 六、 意见证据规则的适用要求
  15. 第三章 意见证据规则与其他证据规则的并存及分界
  16. 一、 传闻证据规则
  17. 二、 品格证据规则
  18. 三、 相似行为证据规则
  19. 四、 意见证据规则与前述三种证据规则的异同
  20. 第四章 我国司法语境下意见证据规则的配套制度
  21. 一、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22. 二、 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23. 三、 专家辅助人制度
  24. 第五章 普通证人意见的审查判断
  25. 一、 普通证人意见审查判断的基础理论
  26. 二、 普通证人意见的运用现状与审查判断
  27. 三、 普通证人意见排除的规范分析
  28. 四、 刑事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中意见的审查判断
  29. 第六章 专家证人意见的审查判断
  30. 一、 专家证人意见概述
  31. 二、 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32. 三、 专家辅助人意见的审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