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边界问题研究_孙昊亮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孙昊亮

内容节选

第二节数字图书馆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一、数字图书馆概述参见唐仙丽:《“Google侵权门”引发的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思考》,载《中国出版》2010年第12期。 数字图书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产生事物,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Digital Library(DL)”这一概念,用来指称那些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信息的现代化信息系统。通常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储,以便于大规模的方便快捷的跨地域网络查询和传播。 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模式。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光盘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成为了数字图书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早期的数字图书馆多为国家投资的国家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如我国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等。参见杨清波等:《中科院机构知识库建设:科研成果供全民免费使用》,载《科学时报》2011年10月28日,第1版。 早期的数字图书馆以非营利性为主,主要目的是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目前,我国中国科学院正着手建设近百个机构知识库,建设完毕后,中科院的100多个研究所将在知识库中分享其科研成果,并供社会公众免费阅读和下载。机构知识库是国家所属的各种科研教育机构对其单位职工所创造的各种类型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管理和保存,供社会公众共享使用的知识管理系统。目前,中科院机构知识库可以对期刊论文、专著、专利、研究报告等科研成果进行保存和检索利用。中科院机构知识库建成后,知识库中存储的科研成果可以免费供社会公众阅读、下载和利用。 除国家机构投资建设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外,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超增值信息能力,还催生了谷歌、Westlaw、方正、超星等一批营利性数字图书馆。而原本主要以服务公众为目标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也在逐渐增加有偿服务,使其性质和定位变得复杂而模糊。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信息的网络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在为社会公众获取和传播信息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数字图书馆会涉及大量作品的传播和利用,数字图书馆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情况与现行的著作权制度在多方面产生了不协调,因此也会引起严重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参见张耀东:《我国图书馆形态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载《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图书馆则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所以,图书馆总是会与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权利相联系。图书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文字和文献的出现而诞生,又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步成长。从图书馆的产生和演变可以看出,图书馆已成为为社会提供文献服务,面向社会开放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机构。 开放性、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特征,因此,以保护私权利为核心的著作权制度对图书馆使用作品的行为往往会网开一面。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7项规定:“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中仅规定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享有出租权。 也就是说,首先,我国《著作权法》将“公共借阅权”排除在著作权之外,公众借阅图书不构成侵权。其次,又规定图书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 不仅我国,世界上多数国家著作权制度中都没有规定图书的“公共借阅权”。 可以说,在传统领域下,图书馆使用作品的行为几乎都不涉及著作权侵权的问题,这在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图书馆社会文化机构的功能,方便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规定不会造成对著作权体系的影响。原因在于传统领域下图书借阅不够便利,图书馆对作品的复制也只在馆舍内使用,所以对图书的销售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数字图书馆中作品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导致了其对著作权人利益可能造成实质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图书馆相关的著作权纠纷开始出现,并因为其在网络环境下传播信息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使侵犯著作权的后果比传统图书馆更加严......

  1. 信息
  2. 编委会
  3. 编审委员会
  4. 经邦济世 长治久安(总序)
  5. 第一章 导论
  6. 第二章 网络著作权引发的问题
  7. 第一节 网络著作权对表达自由权实现的妨碍
  8.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反著作权社会规范的形成
  9. 第三节 网络著作权对公共文化的破坏
  10. 第四节 网络著作权对网络技术发展的阻碍
  11. 第三章 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
  12. 第一节 网络技术对作品传播模式的影响
  13. 第二节 网络技术对社会公众自由表达的影响
  14. 第三节 网络技术对著作权人权利实现的影响
  15. 第四章 网络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16. 第一节 网络搜索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17.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18. 第三节 技术措施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19. 第四节 P2P技术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20. 第五节 视频分享网站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21. 第六节 网络全媒体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22. 小结
  23.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理论基础
  24. 第一节 著作权制度的历史探索
  25. 第二节 作品的公共属性
  26. 第三节 著作权的权利属性
  27.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理论分析
  28.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问题的提出
  29. 第二节 著作权的传统边界
  30.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边界
  31.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制度设计
  32.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网络著作权边界的制度
  33. 第二节 网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
  34. 第三节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制度
  35. 第四节 网络著作权边界的司法判定
  36. 总结与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