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以和为贵_李华东 著;吴聪 绘;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华东 著;吴聪 绘;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编
内容节选
与天下和而不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太和”还包含着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的智慧。 你可能会想,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很大的差别,要怎样要跟它们“和”呢?正如孔子强调过的那样:“君子和而不同。”“和”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各种“不同”,从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种不同的文化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本身就是吸收各种外来养分、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的过程。这是一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智慧。我们之所以能这样兼收并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自信。只有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之上,才能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内核、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而不会因为外来文化造成颠覆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地、各民族的建筑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中国古代建筑的每一个高峰,比如汉代木构建筑体系的定型、唐代建筑的灿烂辉煌、元明之际建筑风格的转折,都发生在民族大融合和对外交流蓬勃发展的时期。作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不断地纳入外来文化元素的涓涓细流,最终澎湃成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很快就与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家思想相融合而转化成了“中国佛教”,进而向东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进程。佛教的传入,增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比如寺庙、佛塔、石窟寺等),创造了一些新的手法(比如须弥座式的台基),丰富了建筑的装饰(比如各种佛教装饰纹样),但这些都只是对中国古代建筑局部的丰富和提升,并不曾根本性地冲击我们原有的建筑观念、形式和技艺。 目前,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很多与佛教相关的遗存。湖光山色之间的佛寺塔影,是东方大地风景的一大特色。 再讲细一点儿,有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在很长时期内,中国人习惯席地而坐,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逐渐接受像胡人一样垂足坐在凳子、椅子上的习惯。家具发生了变化,建筑空间的大小、高度以及结构,都跟着发生变化。再比如高等级建筑或塑像常用的“须弥座”,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工匠加工改善而成的。还有,琉璃制作技艺本来起源于西亚,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工匠进行了工艺优化,降低了成本,开始在佛寺、宫殿等建筑中广泛运用。到了南宋时期,中国先进的琉璃技术开始向西域、中亚、西亚传播,反过来促进了西亚一带琉璃制作技艺的进步。 到了清代后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中国古代建筑也吸收了一些来自欧洲的元素,比如花纹、拱券、柱头等。这些元素与中国本土的传统相融合,造就了一批“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尤其像上海、武汉、天津、哈尔滨等城市,至今还留存了不少建筑精品,大大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内容。 除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沿海、沿江城市,在一些边远的村镇中,也有主动吸收西方建筑元素的民居,比如著名的开平碉楼。这些碉楼把居住和防御功能结合在一起,既实用又安全。为了突出每座楼的特色,人们给碉楼加上了各种装饰: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穹顶、哥特式的尖拱、巴洛克的线条……简直千楼千面、引人入胜!因为蕴藏了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07年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中华文明的特质是温和的、包容的、尊重“和而不同”的。我们会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充实和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自信。 漂洋过海的古建筑 除了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元素,与其他文明相融合,我们优秀的营造智慧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因为山川相连、来往便利,朝鲜半岛自石器时代起,就与华夏大地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南北朝时期,以中国佛教的传入为契机,朝鲜半岛的建筑体系基本上成熟了。此后,朝鲜的统一新罗时代全面吸收了盛唐文化,高丽王朝深受宋代文化影响,明清时期朝鲜王朝与我国的来往更为密切。可以说,朝鲜半岛建筑的发展变化,一直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关联在一起。 朝鲜半岛上的古代都城、宫殿、佛寺、祠堂、书院、乡校、民居等,很多都和中国古代建筑有相似之处。但同时,这些建筑又融合了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朝鲜半岛的千年古都——庆州城,其规划布局可以说是唐长安城的“缩印版”。7世纪后期,在唐朝军队的帮助下,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统治者开始按照唐长安城的格局兴建都城庆州。他们仿照长安城大明宫的位置,在庆州城北建造了正宫,还以宫殿正门为起点向南修建了宽阔的朱雀大道,并在宫门前开设东西向的大道与之正交。以朱雀大道为中轴线,两侧配置着规整的里坊,开设西市、南市。在庆州城的东南角,营建有雁鸭池,其位置和功能也与长安城的曲江池一样。 除了朝鲜半岛,日本的建筑也与中国古代建筑有很深的渊源。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百越族的一支,就曾东渡日本,带去了稻谷种植技术和干栏式建筑。南北朝时期,深受中国南朝影响的百济工匠来到日本建造佛寺,带去了南朝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形成了所谓的“飞鸟样”建筑。......
- 信息
- 出版委员会
- 作者简介
- 读懂古建筑理解中国智慧
- 第一部分 因“和”而伟大
- “太和”智慧的结晶
- 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与他人和谐共存
- 与心灵和谐相处
- 与天下和而不同
- 第二部分 为“和”而保护
- 古建筑是个“基因库”
- 成体系地保护古建筑
- 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原则
- 用中国方法保护古建筑
- 第三部分 以“和”而永续
- 老屋难长久,智慧永流传
- 守旧保不住过去,忘本赢不了未来
- 用未来的眼光看待古建筑
- 为人类未来做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