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的姿势_孙悦礼 著;张勐媛 绘;施杞;王拥军;陈华江 主审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孙悦礼 著;张勐媛 绘;施杞;王拥军;陈华江 主审

内容节选

后记我的“破圈”之路 我们其实一直在被定义,一直在别人给予我们的意义中工作、生活。 我从小就是个很特立独行的人,不想随大流,总想探索新鲜事物。但是,我又是个好学生,会忍不住去追求“小红花”。为了这个目标,我学习特别努力,本科学医后继续深造,选了骨科,硕士毕业继续读博士,博士期间去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读了生物医学工程。从骨科临床医学到生物医学工程,算是从医学到工程学的跨界了。 毕业以后,我留在三甲医院里开始了临床和科研工作。刚工作的时候,自我感觉还挺不错,但“医学博士”“海归”“三甲医院骨科医生”……各种标签就像双刃剑。外界会对你投来好奇的眼光,圈内也会给予你严苛的要求。那时候就隐隐地感觉到,我不能被这些标签所定义,不能活在别人对我的刻板印象里,我应该回归初心,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儿。 意识到这一点,加上我的执行力还算强,我就把在美国那段时期做的科普工作继续了下来。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在知乎积累了好几百篇高赞回答。科普写作和以往写教材、写学术论文不一样,我不用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工整、文风用词的严谨,我可以把更多个性和创意加进去。那时候在看《权力的游戏》,我就把脊柱比作了城堡孤塔,肌肉、韧带是穿梭其间的“守卫”,椎间盘是“宫廷贵族居住的卧室”。加上手绘的形式,我一股脑地把我对脊柱的理解都呈现了出来。这些内容在知乎出版团队的帮助下,凝聚成了我的第一本科普书《我真的坐不住了》——300张手绘示意图,将近15万字。这本书于2020年9月出版后,受到了各方好评,收获了让人惊喜的销量,这也让我更有信心——原来,当自己把个性、能力、特质用擅长的图文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一个作品让人看到,是真的可以改变别人对医生的刻板印象的,原来这里也有“破圈”的路径。 这本书出版一年后,过了“老来得子”的喜悦期,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本类似居家百科的科普书。我发现有的知识还是太碎片化,而且对于不学医的读者来说,充满专业术语的科普即使配上生动的手绘图,也还是高高在上的“掉书袋”,脱离了生活场景的烟火气,也失去了人文关怀的温暖。我想,还是要突破过去的自己,才能在“破圈”中收获成长。 于是,就有了这本新书——《有问题的姿势》。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发现,很多内容都在挑战我自己的知识框架,我一边写,一边思考:许多姿势的确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风险,但到底有多少风险,风险有多大,仍然还带有问号,且存在一长串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而这个观点,放在姿势里也一样适用。抛开持续时间谈姿势,也在耍流氓! 举个例子,跑步时应该前脚掌着地还是脚后跟着地?这就带来了很多疑问。我自己就是马拉松爱好者,跑马拉松时,前脚掌着地的话,跑不久,因为小腿特别容易酸胀;脚后跟着地的话,跑起来可以更持久,但膝关节容易不舒服。我开始认真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原来的知识还不够用。查了文献,发现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于是我回到运动学和生物力学上,搭建了一个动作捕捉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对自己的跑步姿势做了定量分析,比较了两种着地姿势对肌肉负荷以及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出来的结果,也解答了我自己心中的疑惑。 在以往的健康科普中,医生作为医学知识的掌握者,与大部分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容易造成高高在上的教条主义。然而知识不断被更新,医生也并不总是权威的,所以要感谢“杠精”的质疑和自己的钻研。只有自以为牢不可破的知识储备不断受到冲击,知识边界不断受到挑战,我在科普上的思考才能回归临床问题,我也才能找到更多科研选题。在知识边界的“破圈”过程中,我在持续进步和成长。 《有问题的姿势》相比于《我真的坐不住了》,读起来更轻盈,但全书所带来的思考却更厚重,这离不开出版社巧玲老师和刘雪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沟通。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找准选题,做出更有趣、更有温度的策划。专注于科普内容出版的专业团队对市场的反馈更加敏感,这恰恰是我不擅长的。无论是在诊室、讲堂,还是在实验室,我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自己,很少关心外界的反馈。而科普创作不一样,其内容需要在市场上接受读者的检验。读者花钱买了书,花时间看了内容,如果发现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和方法,他们就会给你差评。然而,当他们觉得收获大于付出时,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他们给予你的最好回馈。 一边是专心打磨好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一边是重视非医学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在这一内一外两股压力的夹击下,30个姿势的写作,几乎每一篇都在把我推出“舒适圈”,让我不断把文稿拆碎重组,不断挖掘表达的潜力。感谢勐媛的助力,让我的“灵魂手绘”变得更加精美有趣。大家协同努力、精雕细琢,这本书才能既简洁明快,又富有学术思想内涵。这本科普书也在上一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破圈”。 感谢国医大师施杞教授为我审稿和作序。老师87岁高龄,迄今仍奋战在临床工作中......

  1. 信息
  2. 序一
  3. 序二
  4. 前言 我们一起跳出“坏姿势”的舒适圈
  5. 第1章 重新认识我们的身体
  6. 第2章 了解我们的姿势
  7. PART 1 坐
  8. PART 2 行
  9. PART 3 小习惯
  10. PART 4 玩
  11. PART 5 矫枉过正
  12. 第3章 改变我们的体态
  13. PART 1 颈肩腰保护计划 1(站立版)
  14. PART 2 颈肩腰保护计划 2(坐姿版)
  15. 后记 我的“破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