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经济学原理:市场、博弈和策略行为(原书第2版)_【美】查尔斯·A. 霍尔特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查尔斯·A. 霍尔特

内容节选

CHAPTER 14第14章讨价还价 最简单的讨价还价场景是,让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必须被接受或拒绝的最终报价,就像一个卖方可以在接受或放弃的基础上公开报价一样。虽然有时候会有人拒绝使自身收益为正的提议,一些人对此会感到惊讶,但对于参与过这类讨价还价的人,以上现象并不足为奇。 教师须知:Veconlab讨价还价博弈(bargaining games)程序中包含独裁者(dictator)、最后通牒(ultimatum)、两阶段(2-stage)以及冲突讨价还价(conf lict bargaining)等多种情境选项。 14.1 策略优势和最后通牒 设想有一个地区垄断厂商能够以5美元的成本生产一单位商品。唯一的买家需要该产品并至多为其支付15美元。那么可供分配的“剩余”,即价值和成本的差额便等于10美元。买家了解卖方成本,因此知道10美元的价格将分割“剩余”。价格越高意味着买家分得的“剩余”越少。卖家开出“要么接受、要么离开”式的售价,故而具备策略优势,至少理论上如此。上述设置称为“最后通牒博弈”,提议者(卖家)向回应者(买家)开出单一报价,后者必须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这一剩余分配方案(报价决定),若拒绝则双方收益均为零。 最后通牒博弈由Güth、Schmittberger和Schwarze(1982)首次提出。他们在复杂的多轮谈判中观察到拒绝合约、“有钱不赚”(leaving money on the table)的现象,受其启发构建了最后通牒博弈。正如第一章中泽尔腾(Selton)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观察结果并没有让心理学家感到惊讶。而经济学家的反应是去构造高度简化的单次报价博弈,以突出自利、策略行为和公平观念之间的极端冲突。如果人们只关心自身收益、偏好多胜过少,那么提议者只需给予响应者极少金额就可以通过。具体到前面买卖一例,垄断厂商要价为14.99美元,而买方也不会拒绝,因为支付该价格所得收益为0.01美元,要好过拒绝时的0收益。但是,就“剩余”而言,10美元“剩余”中有9.99美元被卖方攫取,买方仅得0.01美元,这样的要价14.99美元显然不公。即便如此,只关心价格的买家会接受所有低于15.00美元的价格,于是卖家自然会要价14.99美元。 不难想象,一些情况下卖家在运用强大的策略优势时,可能会患得患失。例如,在大学城中预定毕业晚餐需提前6个月之久,而餐馆似乎并不会根据出价的高低来分配极为稀缺的餐位,且毕业日当天通常也不会提价。某些毕业套餐中或许隐藏着一些和缓的涨价,但远远达不到消除过剩需求的程度,从预定所需提前的时间就可见一斑。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过高的定价可能引起广泛讨论并被视为不公平,反过来损害未来的生意。另外,价格越高,买方拒绝交易的成本就越低。在上面讨论的垄断例子中,如果买方愿意,只需承担1美分的成本,就能惩罚卖方14.99美元的过高价格。 最后通牒博弈的多种其他版本已在实验室实验中广泛使用,最大地呈现出两种极端之间的拉扯——一端是对公平的追求,另一端是对自身收益的考量。此外,在实验室里也可以设计匿名的“一次性”(one-shot)情境,以消除声誉、奖励和惩罚的影响。下一节描述了一个最后通牒实验,在那里,实验室控制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 14.2 实地的讨价还价 Jean Ensminger(2004)在东非的一些小村庄开展了最后通牒实验,实验的所有参与者都来自Orma氏族。Orma氏族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氏族成员融入市场经济的程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这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公平的态度。其中,游牧家庭的生活大多依赖养牛,以牛奶和其他产品为生,很少参与市场买卖。虽然其中部分家庭拥有很多的财富,但大多储存于牧群中,就工资而言游牧家庭的收入通常很低。相比之下,另一部分氏族成员出于各种原因(比如牧场被侵占)选择了更为定居化的生活方式。村庄中定居生活的氏族成员的收入主要由工资或者农作物构成,进而以现金购买食物。因此,其收入受市场经济影响的程度变化很大,通过直接货币收入即可衡量之。 以上两类群体构成了一个市场,它们对于公平的态度不外乎以下两种可能。第一,游牧者之间的互动表现出信任和互惠;第二,更具匿名性的市场则会使人更加自私。但反过来推理也可得出相反结论:在市场背景下,许多讨价还价的最终结果都是双方将价值和成本的“差额平分”,因此,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公平的结果将与市场参与程度正相关。 Ensminger的实验中,从每个家庭至少招募一名成年人参加一场“有趣且有钱拿的游戏”。实验在草屋中开展,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将各组分隔开来。实验说明由村子中公认的“长老”(grand master)朗读给参与人。之后长老会转过身去,不会看到众人的决策过程。实验中供提议者与回应者分配的这笔钱接近于当时当地的日工资(100肯尼亚先令),博弈仅进行一次。提议者......

  1. 信息
  2. 献辞
  3. 译者序
  4. 前言
  5. 第1章 导论
  6. 第2章 价格发现与设限
  7. 第一部分 个体决策风险厌恶、前景理论与学习
  8. 第3章 风险与决策
  9. 第4章 前景理论和异象
  10. 第5章 贝叶斯规则
  11. 第6章 信念诱出与模糊厌恶
  12. 第7章 个体与社会学习
  13. 第二部分 行为博弈论
  14. 第8章 一些简单博弈:竞争、协调和竞猜
  15. 第9章 多阶段博弈、噪声行为
  16. 第10章 随机策略
  17. 第11章 伙伴选择和社会困境
  18. 第12章 竞赛和寻租
  19. 第13章 方法论和非参数检验
  20. 第三部分 社会偏好
  21. 第14章 讨价还价
  22. 第15章 信任、互惠和委托-代理博弈
  23. 第16章 自愿贡献
  24. 第17章 志愿者困境
  25. 第18章 外部性、堵塞和公共池塘资源
  26. 第19章 投票与政治实验
  27. 第四部分 市场实验
  28. 第20章 垄断、古诺和跨市场价格竞争
  29. 第21章 市场势力、串谋与价格竞争
  30. 第22章 供应链
  31. 第23章 柠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32. 第24章 资产市场和价格泡沫
  33. 第25章 银行挤兑和宏观实验
  34. 第五部分 拍卖和机制设计
  35. 第26章 私人价值拍卖
  36. 第27章 赢家诅咒
  37. 第28章 多单位拍卖:排放权、水、汽车牌照、证券……
  38. 第29章 组合拍卖和双边拍卖
  39. 第30章 匹配机制
  40. 附录A 章末习题提示
  41. 附录B 课堂实验说明
  42. 参考文献
  43. 索引
  4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