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_黄石公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石公

内容节选

史记·留侯世家[ 汉]司马迁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 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

  1. 信息
  2. 原始章
  3. 第一则
  4. 第二则
  5. 第三则
  6. 第四则
  7. 第五则
  8. 第六则
  9. 第七则
  10. 第八则
  11. 第九则
  12. 第十则
  13. 第十一则
  14. 正道章
  15. 第一则
  16. 第二则
  17. 第三则
  18. 第四则
  19. 第五则
  20. 第六则
  21. 求人之志章
  22. 第一则
  23. 第二则
  24. 第三则
  25. 第四则
  26. 第五则
  27. 第六则
  28. 第七则
  29. 第八则
  30. 第九则
  31. 第十则
  32. 第十一则
  33. 第十二则
  34. 第十三则
  35. 第十四则
  36. 第十五则
  37. 第十六则
  38. 本德宗道章
  39. 第一则
  40. 第二则
  41. 第三则
  42. 第四则
  43. 第五则
  44. 第六则
  45. 第七则
  46. 第八则
  47. 第九则
  48. 第十则
  49. 第十一则
  50. 第十二则
  51. 第十三则
  52. 第十四则
  53. 第十五则
  54. 遵义章
  55. 第一则
  56. 第二则
  57. 第三则
  58. 第四则
  59. 第五则
  60. 第六则
  61. 第七则
  62. 第八则
  63. 第九则
  64. 第十则
  65. 第十一则
  66. 第十二则
  67. 第十三则
  68. 第十四则
  69. 第十五则
  70. 第十六则
  71. 第十七则
  72. 第十八则
  73. 第十九则
  74. 第二十则
  75. 第二十一则
  76. 第二十二则
  77. 第二十三则
  78. 第二十四则
  79. 第二十五则
  80. 第二十六则
  81. 第二十七则
  82. 第二十八则
  83. 第二十九则
  84. 第三十则
  85. 第三十一则
  86. 第三十二则
  87. 第三十三则
  88. 第三十四则
  89. 第三十五则
  90. 第三十六则
  91. 第三十七则
  92. 第三十八则
  93. 第三十九则
  94. 安礼章
  95. 第一则
  96. 第二则
  97. 第三则
  98. 第四则
  99. 第五则
  100. 第六则
  101. 第七则
  102. 第八则
  103. 第九则
  104. 第十则
  105. 第十一则
  106. 第十二则
  107. 第十三则
  108. 第十四则
  109. 第十五则
  110. 第十六则
  111. 第十七则
  112. 第十八则
  113. 第十九则
  114. 第二十则
  115. 第二十一则
  116. 第二十二则
  117. 第二十三则
  118. 第二十四则
  119. 第二十五则
  120. 第二十六则
  121. 第二十七则
  122. 第二十八则
  123. 第二十九则
  124. 第三十则
  125. 第三十一则
  126. 第三十二则
  127. 第三十三则
  128. 第三十四则
  129. 第三十五则
  130. 第三十六则
  131. 第三十七则
  132. 第三十八则
  133. 第三十九则
  134. 第四十则
  135. 附录
  136. 黄石公传
  137. 高士传·黄石公
  138. 史记·留侯世家
  139.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