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_彭凯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彭凯平

内容节选

第14章 希望:没有希望治不了的心病1991 年,著名心理学家查尔斯·斯奈德(Charles Snyder)提出了希望感理论。他这样定义“希望”:希望是个体追求目标时拥有的精神能量和路径能量的总和。 根据斯奈德教授的说法,意志力(will power)是精神能量,是推动个体实现目标的情绪驱力,而路径能量(way power)则代表着实现目标的思维计划的概念模型。在这一简单的描述中,希望被认为是一种积极而坚定的选择,不是被动的,也不是静态的。 希望感产生积极的效应 希望感理论认为,希望感并不是一种心灵鸡汤或者让我们愉快的感觉,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动机系统(dynamic cognitive motivational system)。希望感能够驱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得到提升。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怀有热切期望的时候,通常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希望效应。 196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在美国一所普通的小学里,开始了他后来享誉全球的实验。他对小学校长和老师一开始并没有实言相告,只是说要组织小学生进行智力测试,进行小学生智力方面的研究。 测试完成后,罗森塔尔教授在18个班里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并把随机抽取的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然后郑重地告诉这些老师:“经过测试我们发现,名单里的学生是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个学期后,罗森塔尔教授回到这所小学,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进步明显,在其他很多方面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罗森塔尔教授的智力测试,让老师深信不疑地认为,名单上的学生就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从而在日后的教学中,老师在无意间会对这些学生抱有和其他学生不同的期望。而这些期望,伴随着老师说话的语气、提问和肢体语言等,都传达给了学生。这些学生接收了老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老师心中希望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从而产生了神奇的希望效应。 从希望效应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作为家长,如果对孩子多一些认可,将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优势上,内心真正认可孩子,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他在向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向世人表明,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对自己的希望也会带来积极的作用。有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非常广泛的调查研究,他们要求被试者回答题为“你的希望有哪些?”的调查问卷。对问卷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表明,不论希望大小,抱有希望的种类愈多的人,往往充满自信且关注生活的乐趣,神采奕奕,精力充沛。而另外那些没有显著的希望或者有较少希望的人则一般表现得比较淡漠、悲观、消极。有个富豪在答卷上只写了一句话:“我没有任何希望,除了长生不老之外,我所有的希望都已经被满足了。”通过调查得知,这位富豪患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心理学家和他进行了沟通,规劝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还列出分阶段执行的计划表,比如对外孙的培育、对某个足球队的支持等。经过坚持不懈的指导和各种各样、连续不断的希望的滋养,这位富豪在精神上和从前判若两人,他的心病也随之消失了。 那些没有希望感的人,通常在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目标失控感,往往想走捷径,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接受挑战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在失败之后通常会选择放弃原先的目标,并且经常伴随一些习得性无助感,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缺乏主动控制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 希望感会提升学习成绩 通过研究,斯奈德教授发现,希望与积极的人生收获有很大的关系。他做了一个研究,专门分析了希望感与学生6个月后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希望感与较好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希望感强的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要好一些,而且获得的学位也要高一些。 此外,心理学家利兹·黛(Liz Day)和她的同事还发现,希望感强的人,不只是学业成绩要好一些,智商也要高一些,他们产生不同想法的发散性思维要强一些,也相当负责任,而且对每个主意都有很细致的分析。希望感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理解,因为优秀的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想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想法和方法。另外,希望感也包括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想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希望感让人更健康 希望感与乐观有所不同。乐观代表的是一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的一般的希望。因此,乐观虽然表示对未来结果有积极的心态,但没有考虑到个人对结果的控制作用,也没有考虑到强烈的主动性。凯文·兰登(Kevin Rand)就发现,希望感其实比乐观可以更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希望感水平比学生的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更能很好地预测其在法学院的学习成果。 另外,希望感和较好的适应水平也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有较高希望感水平的人,记得更多的是正面的评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事件;而那些希望感水平比较......

  1. 信息
  2. 前言
  3. 第1篇 消极情绪篇
  4. 第1章 愤怒(上):愤怒有积极意义吗?
  5. 第2章 愤怒(下):如何表达愤怒并经营好关系?
  6. 第3章 自卑(上):自卑情结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7. 第4章 自卑(下):如何超越自卑?
  8. 第5章 焦虑:如何克服无处不在的焦虑?
  9. 第6章 孤独:可以独处,不可以孤独
  10. 第7章 抑郁(上):我们离抑郁有多近?
  11. 第8章 抑郁(下):走出抑郁的阴影
  12. 第9章 失望:失望中孕育着改变的生机
  13. 第10章 嫉妒:如何让嫉妒生爱而不是恨?
  14. 第11章 羞怯:为什么害羞的人更容易成功?
  15. 第12章 悲伤:如何表达悲伤?
  16. 第13章 社恐:完美主义在作祟
  17. 第2篇 积极情绪篇
  18. 第14章 希望:没有希望治不了的心病
  19. 第15章 快乐:如何启动产生快乐感的4个神经递质?
  20. 第16章 勇气:如何让自己勇敢些?
  21. 第17章 幸福:如何从快乐走向幸福?
  22. 第18章 宽恕:做个不记仇的人
  23. 第19章 幽默让心花绽放
  24. 第20章 欣赏:欣赏的是别人,变好的是自己
  25. 第21章 爱情:积极心理学帮你筑造真爱
  26. 第22章 自爱:如何做到爱自己?
  27. 第23章 兴趣:从感兴趣到福流体验
  28. 第24章 平静:让自己淡定的三类策略
  29. 第3篇 道德情绪篇
  30. 第25章 同理心:为什么我们会为影视剧流泪?
  31. 第26章 感恩:主动感恩还是被动感恩?
  32. 第27章 敬畏:为什么孔子提倡君子三畏?
  33. 第28章 升华:如何让自己感到高尚?
  34. 第29章 良知:为幸福服务的情绪
  35. 第30章 情绪福流:生机勃勃的感觉从何而来?
  36. 附录 情绪自评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