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犯罪治理研究_田宏杰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田宏杰

内容节选

序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宏伟蓝图全面绘就的历史交汇点,在刑法修正案的频频出台激起刑事立法活性化热议千层浪潮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基因编辑”“深度伪造”和因冒名顶替而“被偷走的人生”等新型案件认定引发各界激烈论战的全民共治时代,承担断罪科刑之责,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公众切身利益的刑事治理体系,又应当如何实现现代化,以科学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恰锦绣年华的中国刑事法学研究又如何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在建构中国化、体系化、一体化的现代刑事治理体系的同时,发现、引领乃至定义刑事法学发展的国际前沿?这,是几代中国刑事法律学人的梦想,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使命。即自然犯。为名正言顺,全书统一用民事犯取代传统的自然犯之谓,具体理论考量详见本书第2章,容此不赘。 众所周知,“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入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随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新中国第二部刑法即1997年刑法较之于1979年第一部刑法,条文数从192条剧增至505条,且无论新罪增设还是旧罪修订,基本上集中在食药、财税、金融、环境资源、网络空间治理等行政犯领域。可以说,从1997 年开始,中国刑事立法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行政犯逐渐取代民事犯 ,成为刑事“立法者的宠儿”的演进史。放眼全球不难发现,德、日、英、美等国的刑事立法发展亦是如此。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20年5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2020年6月1日(链接日期),https://www.spp.gov.cn/spp/gzbg/202006/t20200601_463798.shtml,2022年12月1日(引用日期)。 与刑事立法发展演进趋势呈正相关的是,司法实践中,行政犯案件亦逐渐成为刑事案件的主流。在1999~2019 年的20 年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严重暴力犯罪从16.2 万人下降为6 万人,年均下降4.8%,其中,被法院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占比从45.4%下降为21.3%。与此同时,扰乱市场秩序犯罪增长了19.4 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增长了34.6 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增长了56.6 倍, 金融犯罪案件更是呈井喷之势。不仅如此,除“于欢案”等涉及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社会矛盾而为大众热议的少数民事犯案件外,社会关注度最高、理论争议最多、实务困惑最大的案件,也都是行政犯案件,比如,“徐翔操纵证券市场案” “陆勇销售假药案” “天津大妈气枪射击摊案”“王力军非法经营玉米案”,等等。至于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课题,无论行刑衔接、企业合规还是法治营商环境建设,抑或金融法院等专门法院的设立、知识产权综合检察改革的推进,无不缘于并围绕行政犯治理而展开。也正因如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000 年以来发布的刑事司法解释和刑事指导性案例,基本上集中于行政犯案件的办理。周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努力把新时代刑事审判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人民司法·应用》2019年第34期。 至于刑事法学研究,无论是象征性刑法和积极刑法观对于刑事立法演进的诠释争锋,还是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对于刑事法律适用的争道分驰,抑或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对于犯罪构成体系的理论对峙,其源头同样不是在前现代就为学界熟知的传统民事犯,而是在现代才大量涌现的新型行政犯。正如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第七次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代刑事审判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在于:一是准确把握安全稳定面临的新情况;二是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提出的新期待;三是准确把握犯罪态势发生的新变化;四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五是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六是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遇到的新问题;七是准确把握刑事司法改革带来的新格局。 不难看出,7 个方面虽侧重不同,却都殊途同归地揭示了刑事治理核心领域的深刻变化——从民事犯向行政犯转移。 然自启蒙运动以降,无论是近代刑法理论体系还是刑事司法体系抑或刑事治理能力,均主要围绕民事犯的治理而建构、展开。而随着互联网等科技创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快速推进,即使是传统的盗窃、诈骗等民事犯的认定,比如,偷换商家二维码从中截取货款、使用捡拾手机中绑定的信用卡消费等案件的定性,亦因刑事、民事、行政问题的交叉而日益超出传统民事犯的范畴,致使传统刑事治理体系的理论供给与现代犯罪治理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刑事、民事、行政分而治之的传统思维模式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需求不相协调的紧张态势日益严峻,政法队伍“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判不明”等问题日益突出。可以说......

  1. 信息
  2. 内容简介
  3. 上编体系·话语
  4. 下编实践·发展
  5. 参考文献
  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