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你在想什么_王兴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兴

内容节选

第十一节科研:薛定谔的猫 我开始尝试写科研文章,学习统计分析的时候,也曾怀揣着一颗“科研拯救世界”的心按下计算按钮,赫然发现我所检测的一个指标X,对于“脉管癌栓”的相关性p值是0.017。我马上问旁边的师兄:“这个值小于0.05,是不是有意义啊?”他说是的。我说:“既然X表达高的脉管癌栓更多,我们又知道脉管癌栓多的生存率就低,那是不是就说明X表达高的,生存率低呀!”大发现啊!师兄冷漠地问我:“你说,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么?”我说:“是啊。”他又问我:“那你说,人类是猫头鹰的好朋友吗?”我说:“也是啊。怎么?”他笑笑问我:“那青蛙是猫头鹰的好朋友么?” 在就诊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病人和医生辩论医学知识,有的病人甚至下载了最新的文献和医生探讨治疗方案。这种情况也毋庸置疑地遭到了舆论的抨击——病人没有学过医学,在非医疗领域表达看法和意愿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在医学专业的领域质疑专业医生的决定? 有一次,一位医生刚给病人推荐了一个相对标准的治疗方式,病人家属居然打印好了一本指南来门诊探讨。一开始医生还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是家属不懂专业,认为家属描述的新方案只有论文,但还没有上升至指南推荐。但当医生惊讶地看到,家属所打印的最新指南中刚刚更新了这个治疗方案,而这个指南在前天才刚刚发布。在后续的探讨中,家属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力和谦逊的态度,医生也没有再坚持自己不容置疑的权威。病人出院后家属才表明,自己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坚持陪床期间每天看几百篇SCI论文,也是担心自己看的东西偏颇狭隘对治疗造成影响,所以才和医生探讨。 但是很可惜,大多数家属并没有上述家属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专业程度,因此和医生的沟通就很不顺畅。我有时需要小心地措辞才能告诉对方所了解的信息并不可靠,担心这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01. 知道和懂是两码事 在大众传统的观念中,医学的门槛是极高的,医生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甚至有些病人会认为,医生哪怕骂我都是为我好。但在科学普及的今天,病人和医生能够接触的互联网都是3个w开头的。医生并不会接触4个w开头的网络,因此有访问更高级数据库的权限。对于医生和病人来说,差别不在于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更多是整合信息的能力,这就导致病人不能与医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探讨和辩论似乎是一件符合常识的事情。 然而,在《勾勒姆医生:如何理解医学》一书当中,两位作者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有启发的案例。1984年,艾滋病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款名为AZT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之后,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届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药物上市前必须经过Ⅰ-Ⅲ期临床试验,这不仅让安慰剂组的病人表示无奈,更让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用药的群体表示不安。于是艾滋病病人群体自发成立了一个名为ACT UP的组织,这个组织在日后重新定义了“医患关系”。 这个组织当中的病患群体和权益支持团体中的医生学者最终找到了一个简单而激进的办法,他们在获取了临床试验药物之后,自行设计实验。例如将实验组中的药物和安慰剂组的药物相互平分,这样每个病人都可以接受一半的药物和一半的安慰剂。既然药物被证明是有效的,尽管剂量低一些,也仍然能够让所有人有康复的机会。 这项运动愈演愈烈,直到1989年,时任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的福奇本人(也是新冠疫情之后美国的传染病首席专家)开始与他们对话。“刚开始,那些人对我们统统反感,这种反感也是相互的。科学家们说一切试验必须受到限制,同性恋团体说我们的繁文缛节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当这些争论平息之后,我们意识到,他们的批评中有很多是完全有根据的。” 到后来,病人团体也参与了艾滋病药物研发的会议并进行发言。在病人群体充分进行学习之后,他们也掌握了更前沿的医学知识,从专业能力上不逊于专业的医生,甚至在很多角度有比医生更为独到的见解。当然也随之而来另一个现象,就是新病人权益活动者(外行专家型)与老病人权益活动者(完全外行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这也就是在开始我的描述中,医生通常并不绝对排斥能够掌握医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人,但是对一知半解又必须要实施主张的人表示不满。 这个故事完整地告诉我们,病人和家属未必不能参与到专业的诊疗决策中来,至少可以对医生进行必要的提醒,但这一切必须是在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充分的专业探讨基础上才有机会实现的。 02. 权威也会出错 在2022年7月21日,顶级期刊Science杂志发布了一篇文章——《学术界污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流行理论的奠基性论文,涉嫌捏造》。这篇文章堪称2022年医学界最大的地震之一,这意味着在过去16年中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全都基于一个不存在的假设,而这个假设明明曾经是本世纪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最有突破的之一,这篇文章被引用了2300多次,几乎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共识,甚至被引入医学生的教科书。 文章中的研究者宣称,他们找到了一种此前未知......

  1. 信息
  2. 前言 医学思维是你与一位医生最短的距离
  3. 第一章 医生:到底在想什么?
  4. 第一节 问诊:一问一世界,一答一菩提
  5. 第二节 查体:身体知道答案
  6. 第三节 辅助检查:穷尽一切可能
  7. 第四节 诊断:算法复杂的专业过程
  8. 第五节 病历:与病对话,予人觉察
  9. 第六节 治疗:有所为,有所不为
  10. 第七节 用药:是性命攸关的事
  11. 第八节 补液:只适合少数情况少数人
  12. 第九节 手术:主观性极强的技术活
  13. 第十节 沟通:peace&love(和平与爱)
  14. 第十一节 科研:薛定谔的猫
  15. 第二章 疾病:真相是什么?
  16. 第一节 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
  17. 第二节 天地人三维只是概率项
  18. 第三节 大病不存在预警信号
  19. 第三章 治疗:如何开始,怎样结束?
  20. 第一节 医院:医疗行为系统化+民生问题产业化
  21. 第二节 科室:学科思维+病人思维
  22. 第三节 隐形枢纽:规范化+人性化
  23. 第四章 病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4. 第一节 什么时候看:取决于阈值设置
  25. 第二节 去哪儿看:知己知彼稳且准
  26. 第三节 找谁看:把主观能动性用在刀刃上
  27. 第四节 体检:几乎是唯一有效的常见病预防捷径
  28. 第五章 价值观:人是万物的尺度
  29. 第一节 看病还是看人?
  30. 第二节 要命还是要钱?
  31. 第三节 过度医疗的度在哪?
  32. 第四节 养生还是杀生?
  33. 第五节 当机器人有机会取代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