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驱动:律所发展与律师成长_董冬冬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董冬冬

内容节选

一、合伙制与管理 今日世界的律所合伙制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 引言 因身处律师行业,且服务于公司治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潮流,那就是当前公司治理领域,铺天盖地推行股权设计及股权激励,流行事业合伙人制度,而律师行业在组织变革时,却悄悄朝着另一种潮流在走,即“律所的公司制一体化”。这引起了笔者再次探讨合伙制的兴趣,但探讨角度需要更加多元与高维思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里所提的公司制与合伙制不是法律意义上组织形式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连带责任,而是指内部产权与分配制度。本文会说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的一些痛楚与问题,难免会有自揭伤疤之嫌,引起不适者请提前自避。 律师行业合伙人制度历史逻辑 我们需向不熟悉律师行业内部组织形式的读者,普及一下国内律师行业的合伙制度。要理解合伙人制度,首先需了解律师与律师事务所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取得律师执业资格证的注册律师,能且只能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执业。而当前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除了个人律师事务所外,均须采用普通合伙或者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设立,合伙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按照合伙形式对该律师事务所的债务依法承担责任。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当代律师制度是没有合伙人概念的,律师均为国家公务人员,有公务员身份,律师服务机构的律师固定工资、费用支出、咨询收费全挂靠在司法机关、大学或事业机构。后来律师事务所改制后,才开始向西方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靠拢。 也就是说,中国律师合伙制度才推行不过30年时间,但就是这短短30年的发展,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繁荣,合伙人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与制度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律师行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7月,中国律师人数已突破67.7万人,律所3.9万多家,这个数字没有纵向对比,是没有感觉的。记得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到,中国要有30万名律师推动依法治国,那时候全中国的律师人数连现在的零头都不到,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笔者到上海执业时,全上海律师人数不足1万名,经过13年发展,沪上律师人数已经34538人(截至2023年8月17日)。 何谓合伙人制律所与公司制律所? 目前,90%的中国律师事务所采用合伙制组织架构模式,极少数真正实现了公司化。 表1 合伙制律所架构模式 从产权结构上看,中国的律所基本上是由合伙人按照人头出资的共同所有产权结构,这就决定了律师事务所基本上是一人一票的决策结构,虽然由此诞生了管委会或执委会机构,但管理也基本上是轮流坐庄,共享共治。 从分配模式上看,扣除分摊的办公成本、管理成本及税收后,由合伙人提走绝大部分收入,当然由此也诞生了提成制、包干制等更极端的模式。 从成本分担上看,合伙制有着明晰的分担机制与界定,大到房租成本,小到纸张打印,都由合伙人按照一定规则分摊。 最核心的是,客户来源与客户归属问题,这是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与公司制律师事务所最大的差别。客户主要来源于合伙人个人的人脉与推广,虽然签约主体与收费主体是律师事务所,但是实质的客户归属于律师,判断客户是否属于律师的根本标志,就是律师转所时是否可以将客户一起带走。所以在合伙制律所,客户归属是个敏感话题,这也是律师个人要比律所与客户的黏性高的原因。由于客户的迁移成本较低,也就决定了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关系模式既相互需要,又彼此疏离。 当然,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大部分律师事务所的运维管理,与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有明显区别。大部分律师事务所日常决策与运营,由出资的合伙人兼职管理,除了少数财务与行政辅助人员外,投资与运营并没有明显区分,由于“议行合一”,也就谈不上建立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了。 最紧迫的是青年律师的培养与知识经验的传承。近来,越来越多的律所意识到青年律师培训的重要性,也建立了良好的培训机制,但大部分合伙制律所的律师成长除了靠自觉,主要靠带教师傅言传身教。基于产权界定与客户归属等原因,在知识管理方面,大部分合伙制律所难以打通全所共享共通的专业文本与实操工具。 而公司制与合伙制有着霄壤之别,公司制在产权结构上是按照注册资本的比例或者份额比例界定合伙人产权结构的。而在分配模式上,相对比较复杂,一般按照工资+资金+分红的方式进行,优秀的律师采取计点制模式进行分配。在成本与费用上,公司制强调将公司大部分成本作为公共费用统一预算、统一支出。而从客户来源与客户归属角度来看,公司制与合伙制更是完全不同,客户或潜在客户是公司的公共资源,只是交给合伙人去主办与服务。在公司制律所与团队,会把大部分管理工作从合伙人事务中抽离出来,交给懂管理、懂律师行业的人去运营,强调律所运营管理的专职化、职业化,而且投资合伙人会赋予管理团队特别决策权与收益权,无论在品牌运营、人力资源、行政管理,还是知识研发等方面,都会给予特别的绩效与奖金或分红。 从律师与律师、律师与律所的一体化程度看,无论是产权分配还是客户的归......

  1. 信息
  2. 序一 腹有理论人自信
  3. 序二 从瀛和看知识服务业的管理
  4. 序三 同是天涯赶路人
  5. 序四
  6. 上篇 制度与管理:如何为发展赋能
  7. 一、合伙制与管理
  8. 二、实践的启示
  9. 中篇 团队与业务:人和事的配置
  10. 一、专业的意义
  11. 二、走向合作
  12. 下篇 运营的逻辑
  13. 一、组织文化与品牌
  14. 二、洞察市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