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华夏_【美】许倬云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许倬云

内容节选

第七章“游牧—农耕”模式两千年 一 匈奴并非一日出现,也不是在短期之内可以形成的。这群牧人,我们可称之为“黄种草原牧人”。几乎同时在亚欧大陆边界奔走的西方白种牧人与匈奴并非同族,他们与居住地较南的农民之间,隔着阴山、阿尔泰山到高加索的群山。再往南面是甘肃、青海的湿地和湖沼,加上天山南北麓的绿洲,是白种和黄种牧人彼此交错的广大牧地。 我认为,匈奴可能来自坝上东北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水草丰美而且满地高草——对于羊群而言,牧草又高又硬;对于马匹和牛群而言,则是非常好的食物。如果匈奴在此起家,等到猃狁和鬼方往南迁移时,他们就能直接与华夏接触了。 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呼伦贝尔一带,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优良牧地之一。从那里成长起来的牧人群体,一波又一波,凭借东方良马,不断向西南进入中原。蒙古大旱地,包括布满石块的戈壁、黄沙遍野的沙漠,可是也有贝加尔湖和大兴安岭——前者是湖泊,后者的南坡在夏天也是好牧地。从贝加尔湖更往东方,则是四周的高草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虽然气候寒冷,但水草丰美,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好的草原。此地出产的马匹是亚洲系良马,比高加索系的“天马”略微矮小,然而耐得长跑,且能迅疾加速,正是战马的好品种。这片广大天地,是历史上号为东胡、丁零和肃慎等族群活动的区域——这些游牧民族,才是中原政权两千年来最主要的外患所在。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还是遥远的地方。那些族群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中间又隔了兴安山地的寒带树林。他们与西方的匈奴也有关系,不过中间隔了一个蒙古高原中部的戈壁。那时候,这些东方的骑士还没跃登历史舞台。 战国晚期开始,东胡牧群的霸权逐渐由匈奴接替,占据了云中以东。云中位于蒙古高原南部环境较差的戈壁,多石少沙,更谈不上是草原。于是,匈奴和中原的交接和进退最初经常是在东方。随着匈奴的成长,丁零和东胡逐渐融入匈奴,匈奴成为北方草原的主人,他们与中原的冲突规模一次次扩大。匈奴人众增多,内部的组织也相对复杂化:单于之下出现了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以及左右骨都侯六个等级。 匈奴逐渐壮大,沿边诸侯也就必须注意来自北方的侵扰,迹象早在春秋时期就逐渐呈现:在北方的海河流域、沽水上游,终于出现了外族侵犯邢国的事件。在此情况下,齐桓公跃登舞台,以“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天王体制”下称霸诸侯。春秋五霸始终以“尊王攘夷”作为口号,隐含着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个口号之下进行重组,最后演变成秦汉大帝国的阶段。 若将中欧历史作比较,罗马帝国在极盛时代占有的地盘和汉代几乎相当。罗马兵团兵锋四出,据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等人引用的记录,当时整个罗马帝国的人口达到一亿两千万左右。去除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以罗马在欧洲的主体而言,其人口应该在四千万人左右。罗马帝国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因为一批批罗马军团出征取得新的领土,这些战士们不再回来,就必须有新的兵员接替罗马本国人口。 罗马兵团每次出征,最大的单位大概是两个兵团组成的集团军,每个兵团下面有十个联队。当时的罗马军队每个兵团有五六千人,其中有六百名骑兵,两个兵团合起来的集团军就有一千二百名骑兵,总军力达一万至一万两千人。由此计算,和齐景公、赵武灵王的千乘、万骑相比,罗马军队中马匹的数量少多了。罗马人作战的主力,主要是轻、重装的步兵。 以秦汉时期的中国与罗马对比,汉代人口大约也是五千万。然而这五千万人口绝大部分是在中原地区,那时还没开发到今天的西边和南边。七国之间互相厮杀,再加上秦汉之际楚、汉的对立,中国用在战争上的马匹数字实在相当庞大。这些马匹有少数来自西北方,今日陕甘宁和青海一带,最大部分的马匹还必须自北方牧人手上取得。 《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及《匈奴列传》都提到过边界上的马市,还未到秦长城以前,处处可以做双边交易。“戎王”养马以山谷为计量,可以因此致富。由此可见,这两大帝国的成长都和马有关系:华夏的农耕大帝国以米粮换取北方的马匹和皮毛,北方匈奴的游牧大帝国换得米粮,则吸引东部大草原上更多游牧民族加入。 匈奴大帝国以单于为共主,统治着大草原上的各种民族。如上文叙述,匈奴大单于之下的封建体制构成了多层级的统治结构,有各等级的王以及王以下的当户、侯等单位。如此复杂的统治制度,实际上松散又容易引起内部冲突。因此,从一开始匈奴帝国内部就并不稳定——“五单于争立”,就是为了争夺共主宝座。汉朝趁其内乱不断大举征讨,再加以怀柔的互易与和亲维持和平。在对汉朝的“和”“战”之间,匈奴实际上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在华北到西北的草原上活动,南匈奴的领地则是从河套一直延伸到青海、甘肃的草地。后者存在的时间比前者还长久,但实际上已经沦落为汉帝国的附庸。 匈奴大帝国的形成,应当是东亚地区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整合:以匈奴为核心,东边吸收了东胡、丁零、肃慎;在西边的扩张终于进......

  1. 信息
  2. 推荐序 经纬华夏,寻根明志
  3. 致读者书
  4. 导言 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5. 第一章 中国的地理和人种
  6. 第二章 传说时代的地域融合
  7. 第三章 中原第一核心区
  8. 第四章 南方第二核心区
  9. 第五章 沿海第三核心区
  10. 第六章 对抗中交汇的华夷关系
  11. 第七章 “游牧—农耕”模式两千年
  12. 第八章 思想体系的成型和演变
  13. 第九章 “修己安人”的理想与挫折
  14. 第十章 中古之变(上):财富中心的下移
  15. 第十一章 中古之变(下):知识趋向于基层
  16. 第十二章 铁骑狂飙之下的世界
  17. 第十三章 皇权笼罩的中国
  18. 第十四章 “盛世”的阴影
  19. 第十五章 从委曲求全到全面抗争
  20. 第十六章 重新建设中国
  21. 结语 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
  22. 附录 我的学思历程
  23. 余白
  24. 部分图表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