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_王水明 编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水明 编著

内容节选

作品点评原载《检察日报》2015年8月13日。 法律与宗教: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法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此流行,以至于引用者往往会忽略这个引语所出自的那本书——《法律与宗教》,以及它的作者——美国知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法律与宗教》并非法律书,而是一个法学家写的历史书、哲学书,然而,该书所包含的法律思想与深刻洞见却给我们留下了长久的思考。 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正去向何方?这一带有哲学性、宗教性的根本问题的困惑是造成西方人整体性危机的根源。而其中一个主要征兆便是整个社会对法律和宗教信仰的严重丧失。伯尔曼思索道:“如何解释我们对于法律与宗教之信仰的幻灭?自然,其间有多种原因。而其中之一,便是法律与宗教的截然分离。”但是,“法律不只是一套规则,它是人们进行立法、裁判、执法和谈判的活动。它是分配权利与义务,并据以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活生生的程序。宗教也不只是一套信条和仪式;它是人们表明对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一种集体关切——它是一种对于超验价值的共同直觉与献身”。因此,法律与宗教实则代表了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 伯尔曼驳斥了“世俗—理性”模式存在的缺陷,认为它忽略了法律中某些超越了理性的要素,尤其是那些为法律与宗教共有的要素的重要性。事实上,伯尔曼如此肯定,“人类学的研究证实,在所有的文化里,法律与宗教都共同具有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它们象征着法律的客观性,标志着法律的衍续性,标志着法律的约束力,体现了法律与绝对真理之间的联系,而这也使法律得与某种超验价值相通。谈及这四种要素,伯尔曼认为,“法律像宗教一样起源于公开仪式,这种仪式一旦终止,法律便丧失其生命力”。同样,法律还与宗教一样注重传统与权威,这不仅体现在法律注重传统的衍续性,而且还体现在当事人一旦陷入争执,他们总是会诉诸法律。 人类随时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同时人类处处、永远都要面对社会冲突。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让法律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在法律活动中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乃是重新赋予法律活力的重要途径。其中的缘由很简单,“除非人们觉得那是他们的法律,否则就不会尊重法律”。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则不能不诉诸对生活的终极目的和神圣事物的意识,不能不仰赖法律的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法条”,这就是西方社会面临的真正危险。 回顾西方历史,法律的宗教性首先表现为基督教会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使法律制度适应人类需要所作的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可以说,西方的法律传统浸渍着基督教的影响。随着罗马皇帝在公元4世纪皈依基督教,教会开始在权力结构中发挥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法律原则与基督教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有些甚至是直接从基督教的教义和经验中引申而来,如公民不服从原则、良心原则、多种法律制度并存原则、法律与道德体系保持一致原则、法律生长原则、财产权和契约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等。用伯尔曼的话说,最先让西方人懂得现代法律制度是怎么回事的,正是教会。最明显的表现是,中世纪晚期的教会法乃是西方最早的现代法律制度,它通行于欧洲各国,事实上支配着教会内教士和僧侣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世俗生活的大多数领域。 随着传统宗教影响力慢慢退回到个人的和私人的事务层面,新的世俗宗教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正如伯尔曼所言,正是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开创了新的世俗宗教时代,是它们将宗教心理以及许多年以前一直是借各种形式的天主教和新教教义表达的宗教理想,注入到世俗的政治和社会运动中去。自由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西方国家的世俗运动等的兴起,出现了一种“非宗教的基督教”与“非基督教的宗教”的融合,这种融合更加巩固了在过去两千年间历尽艰辛建立起来的西方法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可以说,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包括苏联的法律),就是建立在过去两千年中基督教所创造的各种心理基础和许多价值上的。 通过诉诸宗教,人类才能够解决法律信任危机,那么随之而来的是,宗教的危机又该如何解决?伯尔曼给出的回答是,承认和恢复宗教的法律性,因为“正如没有宗教的法律会丧失它的神圣性和原动力一样,没有法律的宗教将会失去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变成为纯粹个人和神秘体验”。这也再次印证了法律与宗教乃是人类经验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同时它们各自又都是对方的一个方面,“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然而,基督教神学家们提出,宗教与法律是截然分离的,为此,他们提出了爱之神学、信仰神学、唯信仰论。 伯尔曼对上述三种学说进行了反驳。从摩西律法中可以看出,无论对犹太教还是基督教,爱都被认为是律法本身之精神所在,而律法——包括其行为的具体规则,也包括其宽泛的道德原则——则......

  1. 信息
  2. 7.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3. 投之以浮瓶,期之以灵犀——为《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序
  4. 自序
  5. 1. 法学导论
  6. 作者简介
  7. 作品简介
  8. 名句共赏
  9. 作品点评
  10. 2. 法律的概念
  11. 作者简介
  12. 作品简介
  13. 名句共赏
  14. 作品点评
  15. 3. 法律的道德性
  16. 作者简介
  17. 作品简介
  18. 名句共赏
  19. 作品点评
  20. 4. 法律帝国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名句共赏
  24. 作品点评
  25. 5. 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26. 作者简介
  27. 作品简介
  28. 名句共赏
  29. 作品点评
  30. 6. 法学方法论
  31. 作者简介
  32. 作品简介
  33. 名句共赏
  34. 作品点评
  35. 7.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36. 作者简介
  37. 作品简介
  38. 名句共赏
  39. 作品点评
  40. 8. 古代法
  41. 作者简介
  42. 作品简介
  43. 名句共赏
  44. 作品点评
  45. 9.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46. 作者简介
  47. 作品简介
  48. 名句共赏
  49. 作品点评
  50. 10. 法律与宗教
  51. 作者简介
  52. 作品简介
  53. 名句共赏
  54. 作品点评
  55. 11.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霍姆斯法学文集
  56. 作者简介
  57. 作品简介
  58. 名句共赏
  59. 作品点评
  60. 12. 司法过程的性质
  61. 作者简介
  62. 作品简介
  63. 名句共赏
  64. 作品点评
  65. 13. 法律的训诫
  66. 作者简介
  67. 作品简介
  68. 名句共赏
  69. 作品点评
  70. 14. 论犯罪与刑罚
  71. 作者简介
  72. 作品简介
  73. 名句共赏
  74. 作品点评
  75. 15. 德国民法通论
  76. 作者简介
  77. 作品简介
  78. 名句共赏
  79. 作品点评
  80. 16. 程序的正义与诉讼
  81. 作者简介
  82. 作品简介
  83. 名句共赏
  84. 作品点评
  85. 17. 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
  86. 作者简介
  87. 作品简介
  88. 名句共赏
  89. 作品点评
  90. 18. 比较法(修订译本)
  91. 作者简介
  92. 作品简介
  93. 名句共赏
  94. 作品点评
  95. 19. 普通法的精神(中文修订版)
  96. 作者简介
  97. 作品简介
  98. 名句共赏
  99. 作品点评
  100. 20. 大陆法系(第二版)
  101. 作者简介
  102. 作品简介
  103. 名句共赏
  104. 作品点评
  10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