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增订版)_施展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施展

内容节选

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一、元:“大一统”抑或“大居正”? 1.正统论之辨 普遍帝国的实现,却是从“特殊的普遍帝国”开始的。姚大力先生在《论蒙元王朝的皇权》一文中,对此一问题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该文载氏著《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蒙古帝国横扫天下,结束了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起,东亚大陆持续五百多年的分裂,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普遍帝国。但大元并不等同于蒙古帝国,它是并列于其他蒙古四大汗国的一支,只不过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定都于此,有些特殊地位罢了。 [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第138页。杉山正明此书对大元帝国的秩序构建的解释,极富想象力与震撼力。 因此,就东亚世界来看,大元建立起了一个普遍帝国。但这是个“特殊的普遍帝国”,对蒙古帝国的统治者来说,东亚帝国是其整个欧亚帝国内部最繁荣富庶的一支。以此为基础,蒙古帝国建立起一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庞大贸易秩序,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力、穆斯林的商业能力,三种要素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空前的东西方大交通大融合的局面。“忽必烈及其侧近策士,构思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甚至是海洋世界等三个相异世界的相连,并且他还企图以欧亚整体的规模来完成。” 这个帝国并不是以其统治下的某一普遍理想为精神凝聚要素的,而是将各种普遍理想均转化为便利帝国统治的工具。蒙古帝国的统一是基于事功而非精神的,这带来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结果,就是它将政治层面的伦理性给剥除掉,简单粗暴地令精神层面上的政治与伦理相分离了;这不是以诸多精神世界的实质性冲突的方式,而是以对各种普遍理想全然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的方式实现的。 大元修前朝宋辽金三史时所发生的争论,不啻是这一简单粗暴之剥离的深刻体现。自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起,元廷修宋辽金三史之议,均因正朔义例之争而不得不搁置,其中的核心冲突就在于,究竟是尊宋为正统,抑或是将宋辽金并列为南北朝? 今人看元代对正统论的争执的时候,不是很容易体会到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复杂性。对当时的人来说,首先,蒙古人和汉人的思考就是不一样的,而蒙古人和汉人各自内部分别又有至少两种不同的本位视角,这就形成了四种视角的区别。 蒙古人对正统性问题的两种本位视角,分别是蒙古帝国的视角和大元帝国的视角。蒙古帝国的视角前面已述,它认为蒙古人所建立的是个庞大的世界帝国,大元帝国是世界帝国下面有特殊地位的一支,蒙古帝国超越了各种古典的帝国和文化,也超越了蒙古自身。从大元帝国的视角来说,蒙古人当然要对儒家的世界观有一种回应,否则无法统治庞大的汉人群体。为前朝修史,这就是个重要的回应;修前朝史并不是草原的传统,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儒家传统,新朝力图以此来说清楚本朝如何继承了前朝的天命,从而让帝国的法统获得清晰表达。 既然修史是儒家传统,那势必要考虑到汉人对正统性的理解,但最难解决的争议恰恰发生在汉人内部。因为汉人对此问题也有两种本位视角,这源于汉人内部的两种身份。参见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第211页。 大元帝国内部的人被分为四种,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所谓“汉人”是在公元1234年就被蒙古征服的金朝统治下的人,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汉人,也包括已经汉化了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到金朝后期,大金全国人口超过了5000万,虽然经过蒙古的征战,人口损失严重,但也还是千万量级的,其中契丹、女真的人数占比很少,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汉人。 “南人”是直到1279年才被大元完全征服的南宋治下的人。也就是说,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所说的元朝汉人包括两个群体,就是元朝所划分出来的汉人和南人。为了清晰起见,此处暂且用“广义汉人”这个概念,来指这两个群体,用“身份汉人”这个概念,来指原来金朝统治下的那个汉人群体。“身份汉人”和“南人”,对正朔的理解角度有很大区别。比如大诗人元好问,其高祖曾祖都曾在北宋做官,他本人则生在金朝中期,并在金朝末期也做了官,大金亡国后,作为大金的遗民,元好问坚决不到元朝政府任职。 忽必烈一朝最初提出修史之议时,大辽早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已无辽国遗民,所以讨论大辽问题还不怎么会触动感情;但大金刚刚被大元灭掉不久,金朝留下的臣民大部分仍在世,也就是早期的“身份汉人”,在南宋灭亡之前,这个群体构成大元帝国的主要人口,因为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人口数量并不大。“身份汉人”接受金朝的统治已经百年,无论自身属于何种族群,都早已形成对大金的深刻认同,故而有颇多大金的遗民。 对这些人来说,如果正朔归属大宋,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是否包括南宋?如果包括南宋,那大金的统绪该如何安置?讨论的结果是,大金的地位将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胡人政权一样,只能沦落为宋史角落中的“载记”。“身份汉人”肯定不能接受这种状况,否则大金百年来所有的历史记忆都变成了屈辱史,所以他们会坚持正朔在大金;更何况,南宋在立国未稳的时候,曾经提出可以向大金称臣,奉过大金......

  1. 信息
  2. 再版序 历史哲学写作在今天如何成为可能
  3. 导言 十字路口的大国与历史热
  4. 绪论
  5.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6. 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7. 上篇 作为“中国”的世界
  8. 第一章 地理与历史
  9. 第二章 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
  10. 第三章 第二轮历史大循环:豪族社会
  11. 第四章 第三轮历史大循环:古代平民社会
  12. 下篇 内在于世界的“中国”
  13. 第五章 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帝国余晖
  14. 第六章 进行中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现代平民社会
  15. 第七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失衡
  16. 第八章 世界历史民族的精神自觉
  17. 增补 未来秩序导论
  18. 参考资料
  1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