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与世道人心_吕德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吕德文

内容节选

讲真话的乡村女教师:本文最初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侠客岛”(2019—10—20)。基层形式主义何时休? 2019年10月,湖南永顺县乡村语文教师李田田在自媒体上推送文章《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质疑学校频繁迎检、教师忙于“扶贫”耽误课程等形式主义现象。 因为文章引发了相当关注,当地教体局深夜约见,让李老师备受压力;而目前,在媒体深度跟进、州委领导亲自介入后,李田田的实话得到了印证,“惊吓”也得以解除。 虽然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但它所反映出的基层现实倒也格外“真实”。 一、“忍”术 李老师文中有不少心痛无奈之语:“开学以来,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检查,隔两天,我们就要带学生大扫除。停课扫地是常有的事,我的语文课已停滞不前。老师得走访扶贫,我身上就有五户贫困户,得时常与他们联系。这不,本周末老师们又要下队走访,算老百姓收入,搜集整理信息,填写各种资料。有几次,检查应急,我们老师不得不停课去政府加班,让教室空堂,我们把那400多个学生置于何地?把教育置于何地?” 唏嘘之余,笔者发现这篇文章所揭示的种种,在各个贫困地区实在是再普遍不过。客观上讲,农村中小学历来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这不仅是因为学校管理本身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魔咒,还因为教育系统作为各农村地区最庞大的事业单位群体,需要深度介入当地的中心工作,自然容易受到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比如李老师文章中写到的脱贫工作,这些年来,脱贫攻坚成了贫困地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而具体到教育系统呢,它本身就面临着与其业务相关的政治压力,如控辍保学等工作直接关系到脱贫验收,各学校都得花大精力监控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重点群体。再加上,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贫困人口众多,扶贫任务重,凡是公职人员都有帮扶任务。像李田田这样工作才几年的年轻老师,也有5个对口帮扶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业务单位聚焦主业,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像笔者调研过的一些贫困村里,扶贫工作队有公检法的,有医院的,有学校的。 这些单位本身业务就比较繁忙,还要承担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要说对本职工作没有影响,怕是自欺欺人了。李田田老师说,她的学校最近几年都是忙于迎检、做材料、入户,乃至于影响了教学进度,可谓一点都不夸张。 只不过,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从党性、责任和担当的角度看,各单位和党员干部配合中心工作,是不能讨价还价的。笔者在和扶贫干部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扶贫干部首先都对脱贫攻坚工作有较强的认同,认为参与其中的确是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其次,他们也觉得这是“分内之事”,即便另有专业职责,扶贫也算是“临时分派”或组织交办的“其他事项”,这在业务工作上也是说得过去的。再次,基层的朋友虽对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深有体悟、多少都有怨言,但理性分析,觉得这也难免;况且只要脱贫摘帽,事情就完了,也就“忍”了。所以说,扶贫干部一般是不会公开抱怨甚至反抗的。按照李老师在文中所言,她算是“忍”了很长时间,私下应该是表达过不少意见的,以至于还有同事劝解和开导她要有“政治觉悟”。但不管怎样,她的这篇文章终归算是“意外”—— 也许是她入职时间不长,平常又喜欢自己写点东西,对有些事情不吐不快。但对于大多数扶贫干部而言,他们却早已习惯扶贫工作中现有的“工作伦理”。 二、由来 本质上讲,扶贫干部们的“焦灼”现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有关。 而如何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主要依靠党政统合机制。一直以来,扶贫工作作为一项“业务”,是扶贫办和乡村干部的工作,和其他干部是关系不大的;然而,一旦把脱贫视作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且赋予时间压力(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扶贫工作就会从众多的“业务”中独立出来,成为远超其他业务的“重点工作”。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时间节点,“重点工作”还会进一步提升,成为“一把手工程”,再进阶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李老师文章里说,开学以来每个星期都要迎接检查(县检、州检、省检、国检),还要频繁入户做材料,出了错还要追责—— 这应该是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要接受第三方评估和摘帽检查。 鉴于脱贫摘帽的重要性,各地基本上都是抱着不能出一点错的心态在做准备工作的。而在“非常态”工作压力之下,形式主义也由此产生:反复检查,反复查找漏洞,反复动员,反复加压,总之是要尽最大限度保证“万无一失”。问题在于,“百密一疏”总是在所难免,只要认真,总能挑到“漏洞”。笔者就观察过不少贫困地区的迎检工作,基础工作不可谓不扎实,检查准备也不可谓不认真,但极少有不出纰漏的。 如果碰到一位理性一点的上级领导,还能够得到理解;但要是碰到“不讲情面”的领导,就会本能地怀疑下级工作不扎实,进而要求整改。 在李田田老师的事情上,笔者是支持这位年轻老师的;而对于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行为,笔者却也不无同情性的理解。从县领导的角度说,全县干部......

  1. 信息
  2. 自序
  3. 一 基层乱象,怎么办
  4. 必须保卫社会
  5. 一起教师集访事件背后的基层治理困境
  6. 基层“闹缠”现象如何破解?
  7. 烧散煤被拘留,如何避免折腾式治理?
  8. 贫困县为何敢斥巨资建广场?
  9. 基层如何守住疫苗安全底线?
  10. 出租车行业管理,为什么总是管不好?
  11. 乡镇赌博业是“社会之癌”
  12. 外国留学生妨碍公务,不能“批评教育”了事
  13. 女教师“绝笔信”事件:一条诡异的上访之路
  14. 超载的悲剧
  15. 这年头,黑恶势力也“进化”了
  16. 还有规则,值得敬畏
  17. 如何破解“政府在做,群众在看”的现象?
  18. 二 基层腐败,怎么治
  19. 警惕基层灰色利益链的形成
  20. 如何破解砂石盗采的灰色利益链?
  21. 塌方式“微腐败”如何产生?
  22. 如何破解“一换就乱”顽疾?
  23. 操场埋尸16年,谁在合谋?
  24. 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如何运作的?
  25. 能人与村霸
  26. 从曹园到袁府:深宅大院里的秘密
  27. “微腐败”,怎么治?
  28. 三 基层减负,怎么减
  29. 基层负担从何而来?
  30. 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泛滥,谁之过?
  31. 讲真话的乡村女教师:基层形式主义何时休?
  32. 扶贫变扰民,形式主义可休矣
  33. 脱贫攻坚不要搞“大跃进”“浮夸风”
  34. 县长被逼当场落泪,到底怎么回事?
  35. 给基层减负,到底该怎么减?
  36.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到底如何破除?
  37. 党员干部下沉,这个大动作好!
  38. 四 基层干部,怎么干
  39.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现象值得警惕
  40. 乡镇工作怎样才能留住年轻人?
  41. 常务副市长身兼46职的制度逻辑
  42. 扶贫干部“狠怼”贫困户,为何获得一片点赞?
  43. “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如何可能?
  44. 干部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45. 女干部的难,请您多理解
  46. 基层女干部拒绝升官遭处理,冤不冤?
  47. 基层尚粗糙,执法需冷静
  48. “拥挤”社会,秩序如何维护?
  49. “麻将馆禁令”,是不是在“一刀切”?
  50. 群众工作是关乎人心的政治
  51. 把群众动员起来
  52. 基层防疫一线干部
  53. 五 基层改革,怎么改
  54. 灰色,理解基层治理的另一个维度
  55. 基层政权机构改革,路在何方?
  56. 如何克服官僚病?
  57. 公安改革,切不可让牺牲奉献的民警感到被抛弃
  58. 一位基层民警牺牲背后的警界真问题
  59. 基层组织任期3年改为5年,背后有何考量?
  60. 消防改革,需要考量什么?
  61. 从一个村子观察猪肉价格为何大涨
  62.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改革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