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学_【英】理查德·戴维斯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英】理查德·戴维斯 主编

内容节选

报酬与休闲时光:要想洒脱真不容易 “为什么如今富人的闲暇时光比穷人少”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在大部分时间,富人的休闲时光都是最多的。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讲述了20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人间百态。剧中一位孤傲的贵族女子从未听过“周末”这个词,因为她每天都有足够的闲暇时光。相比之下,穷人则总是埋头苦干。苏黎世大学的经济史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沃斯(Hans-Joachim Voth)表示,1800年,英国工人平均每周要工作64小时。他说:“在19世纪,判断一个人是穷还是富,只需看他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了。” 在如今发达的经济体中,情况业已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劳动者的总工作时间减少了,但富人的工作时间开始超过穷人。1965年,拥有大学学历的人(他们往往更富有)比拥有高中学历的人享受的闲暇时光多一些。但到了2005年,与拥有高中学历的人相比,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每周的闲暇时光要少8个小时。2013年发布的《美国时间利用调查报告》(American Time Use Survey)数据显示,在美国,与未获得高中文凭的人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要多出2个小时。其他研究表明,在每周工作50多个小时的美国人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在1979~2006年从24%上升至28%,而高中辍学者所占的比例则下降了。富人似乎已不再属于休闲阶层了。 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很多。其中一种与经济学家所说的“替代效应”有关。随着工资上涨,休闲的代价也更大了,休假就意味着放弃挣更多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顶层收入者的薪水大幅上涨,而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薪水则出现停滞或下降。因此,随着不平等程度加深,富人有动力付出更多时间工作,而穷人则减少了工作时间。 现代经济“赢者通吃”的本质可能会放大替代效应。全球市场的规模如此之大,进行创新的企业往往能获得巨大收益(YouTube网站、苹果公司和高盛集团都是如此)。击败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巨额回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彼得·库恩(Peter Kuhn)和波莫纳学院的费尔南多·洛萨诺(Fernando Lozano)开展的研究显示,高技能工人亦是如此。虽然额外工作几个小时后不能立即获得加班费,但最成功的劳动者(通常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可能会从“赢者通吃”的市场中获益。20世纪80年代初,与相同职业中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人相比,每周工作55个小时的人挣的工资要高出11%。到了2000年,这一差值已增加至25%。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替代效应必然会在某个时候被“收入效应”抵消。随着工资上涨,人们有能力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他们不再加班,而是享受更多的闲暇时光。买得起私人岛屿的亿万富翁丝毫没有加班的动力。但新的社会风气可能会颠覆收入效应。 在富裕国家,工作与休闲的状态自“唐顿庄园”时代以来就开始发生了变化。早在1899年,涉猎社会学的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范伯伦(Thorstein Veblen)就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休闲是荣誉的象征。富人可以差遣他人干脏活及重复性的工作,范伯伦将这类工作称为“工业”。但他所说的休闲阶层并不是虚度光阴、无事可做,而是应该从事“探索性工作”,即写作、慈善、辩论等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活动。 牛津大学研究者在发表于2014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范伯伦的理论需要更新。在发达经济体中,工作已显现出知识密集与依赖脑力的趋势。开电梯等令人乏味的工作越来越少了,时尚设计等有吸引力的工作则越来越多了。换言之,在办公室从事“探索性工作”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富人以往在闲暇时光里追求乐趣,而这种乐趣现在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另外,休闲已不再是社会力量的象征,而是代表着无用与失业。 这一社会学理论有证据做支撑。体力劳动和无需多少技能的服务性工作是人们最不乐意从事的职业。职业声望越高,工作满意度往往就越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利·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研究中指出,随着工作更多地受到智力激发,相比于家庭生活,人们开始更享受工作的乐趣。一位受访者告诉霍克希尔德:“我来工作就是为了放松。”而且富人经常觉得“赖”在家里就是浪费时间。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人中,与家庭收入不足2万美元的人群相比,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人群沉迷于“被动休闲”(如看电视)的时间要少40%。 休闲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呢?由于低技能工作和体力劳动减少了,闲暇时光增加可能反映出这些劳动者的就业前景更黯淡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辍学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状况不佳。1965年,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拥有高中学历的美国人的失业率要高出2.9个百分点。现如今,这一差值已上升至8.4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不一定会花钱享受闲暇时......

  1. 信息
  2. 本书编委会
  3. 中文版序言 在经济学大厦上增添新知
  4. 前言 日常的科学
  5. 第一篇 货币、银行与危机
  6. 从万恶之源到复苏萌芽
  7. 1. 货币
  8. 奇怪的货币:先令、牛和手机
  9. 美元:永恒的货币
  10. 比特币和电子货币:新货币
  11. 人民币的未来:人民币交易
  12. 2. 金融危机简史
  13. 1792年:现代金融的根基
  14. 1825年:首次新兴市场危机
  15. 1857年:首次全球危机
  16. 1907年:银行家的恐慌
  17. 1929~1933年:大危机
  18. 3. 金融危机的教训
  19. 负债之危:放贷的影响
  20. 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控制利率
  21. 刺激与紧缩:主权债务疑虑
  22. 让银行更安全:追究责任
  23. 4. 增强市场竞争力
  24. 劳动力市场:内部援助
  25. 高效的基础设施:暴风雨中的港口
  26. 就业市场摩擦:迁移之悲
  27. 第二篇 企业、就业与薪酬
  28. 当今世界如何运转
  29. 5. 企业变革
  30. 兼并浪潮将至
  31. 大型企业:企业巨头之地
  32. 巨人“哥利亚”:大企业与波动性
  33. 大企业与竞争:企业界的沙丁鱼现象
  34. 6. 失业问题
  35. 促进就业增长:推动工作流动
  36. 通货膨胀与就业:重回岗位的代价
  37. 7. 报酬问题
  38. 报酬与休闲时光:要想洒脱真不容易
  39. 最低工资:一个正式在议的辩题
  40. 工资与业绩:让报酬发挥作用
  41. 将股份作为报酬:把劳动者变成资本家
  42. 8. 不平等现象
  43. 再分配:不平等与增长
  44. 姓氏与社会流动性:氏族统治
  45. 不平等与危机:大量证据
  46. 企业规模与薪酬:越大越不公平
  47. 反经济学之道而行:将收入从富人转移到穷人
  48. 9. 长期停滞
  49. 人口与停滞:没有年轻人的国家
  50. 逃离停滞:平静而非停滞
  51. 第三篇 经济学的未来
  52. 老年人VS机器人
  53. 10. 重塑经济学
  54. 后危机经济学:凯恩斯的新继承人
  55. 如何衡量GDP:界限问题
  56. 普世欢腾:以GDP增长为目标是否正确
  57. 11. 新企业、新经济学
  58. 面向最前沿:走近市场塑造者
  59. “优步”经济学:“动态定价”策略
  60. 隐藏在“长尾”中:电商的繁荣
  61. 12. 行为经济学
  62. 噪音污染:“嘘!”
  63. 塑造行为:推一推,想一想
  64. 彩票:从众心理
  65. 会议经济学:召开会议
  66. 13. 未来的经济挑战
  67. 研发减少:发展受阻
  68. 大型制药公司:“僵尸”专利
  69. 创新:思维机器失灵了吗
  70. 人口统计:年龄入侵者
  71. 14. 机器人经济学
  72. 职业的未来:来势凶猛的波浪
  73. 参考文献
  74.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