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存在论维度: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阐释_陈立新 著;杨耕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立新 著;杨耕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五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要论断,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原则之要义,经过学术界的解读和阐扬,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理论箴言。由这一论断提炼出来的社会生活实践本质的原理,已被人们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标杆——关乎能否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变革和理论建树,且毋庸置疑具有存在论原则高度的相关性和本质要求。即便如此,我们在此把这一已成理论常识的原理作为问题重提出来,不是故作无稽之谈。资本降临世间以后,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无比繁华丰裕的现代物质文明给予了现实的解答或证明,并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彰显了人的活动或行动的优先性,支持了人们由活动或行动来诠释实践的理解行为。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依此来解读和阐发马克思的实践观,可谓正合时宜。不过,这种解读与马克思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实践的哲学旨趣尚有清晰可见的差异,能否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来理解社会生活之实践本质,也就疑窦丛生。马克思所体会到并予以精详阐发的“历史本质性”的维度,乃是“感性活动”即“实践”能够上升为历史观基本原则的内在支撑。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划时代成就,为我们合理可靠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指导。马克思通过对思想史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与改造,依据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厘清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源始动因,开启了通达生活世界的思想高度和基本方向。从此出发,我们才能破除社会历史观领域的神秘主义迷思,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思想史相关研究的启示 一般说来,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活动皆有自己的目的和愿望,但又能超越地域和血缘的局限,形成广泛的社会交往。这表明,个人之间的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个人皆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支持。正是这样的共同联系,构成了个人之间的共同性,从而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组建起来,且世代相沿。这就出现了值得进一步追究的问题:个人活动如何就有了共同性?需要提出的是,这种共同性不仅具有稳定的、恒久的、必然的存在性质,而且显而易见属于人的本性——亦即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性质,而不可能是人的属性——时有时无的特性。这样的话,我们把视线聚焦于人性结构之深层,寻找隐藏在人们主观动机背后的、能够把人们凝聚起来的、激发人们持续行动的、持久的动因,对于解答个人活动的共同性,进而把握社会生活之真谛,理当是洞明问题之堂奥的入口。正是这样,我们选择思想史上富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由此提升并标定这一问题的理解水平。 (一)“私人恶德即公众利益”悖论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00. 这是18世纪荷兰思想家曼德维尔提出的观点,史称“曼德维尔悖论”。在具体的论证中,曼德维尔虽然没有否认美德的现实意义,但的确并不认可美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建设性或有效性。曼德维尔说:“人那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质,并不能使人比其他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不仅如此,没有我们所说的(天性中的与道德上的)‘恶德’的帮助,要将任何群体提高为一个人口兴旺、富裕繁荣的民族,亦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了,也绝不可能维持下去。” 如此这般扬“恶”去“善”,近乎冒天下之大不韪,曼德维尔当有自己的用意和根据。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7,215. 曼德维尔认为,从历史演变的长时段来看,“道德美德皆为逢迎骄傲的政治产物”;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美德这一人类天性的优越之处及其真正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说清楚,因为自古以来美德总是随着时尚的改变和风俗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内涵或意义。这样说来,倘若认为美德是确定不变的,无疑是武断的空想;倘若还认为以美德为基础而引申出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判断或结论,则不仅虚妄荒诞,而更是有害的。 尽管并不看好美德的可靠性,尤其明确指出美德无助于人的社会性的形成,但曼德维尔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是立足于“恶德”的意义来表明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生灵”。同[2]212,214-215. 通过缜密的分析和精详的论证,曼德维尔毫不犹豫地认定,从人之为人的基质来说,人类具有“寻求结伴”和“厌恶独处”的“急迫心理”,表明“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而它们皆来自“人人对自己的热切关怀”,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皆以“自爱”为中心。人类如此这般的“天然性向”,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竭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种种欲望与激情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曼德维尔就此提出,这些“欲望”与“激情”正是人们的“恶劣品质”,至少是人们恶德的“产物”。由于人的欲望的不断增长以及这种增长总是不断遇到阻碍,人的社会性或社会生活就从此发源。 同[2]233. 可以想象的是,一个人如果拥有了想要的任何东西,各种需要都已得到满足,不必为任何事情烦躁焦虑,就肯定不会再有什么想法。换言之,一个养尊处优、坐享其成的人,......

  1. 信息
  2. 总序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容量
  3. 导论 在当代语境中重读马克思
  4. 上篇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魅力
  5. 第一章 近代哲学的存在论原则
  6. 第二章 作为理论酵母的人本学
  7. 第三章 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境域
  8. 第四章 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9. 第五章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0. 第六章 存在论领域的革命变革
  11. 第七章 卢卡奇的存在论证词
  12. 下篇 当代问题的真切解答
  13. 第八章 现代生活运动的合理阐释
  14. 第九章 历史地平线上的感性自然界
  15. 第十章 空间生产的存在论转化
  16. 第十一章 感觉贫困化的根本改造
  17. 第十二章 市民社会的生存论透析
  18. 第十三章 消费社会的存在论启示
  19. 第十四章 “文明时代”的生存矛盾
  20. 第十五章 解决生存困境的合理取向
  21. 结语 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22.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