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治要_高宏存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高宏存

内容节选

(一) 【原典】准:准则。教无常:教练不固守常法。 因便而教,准 利而行。教无常 ,行无常。两者备施,动乃有功。 ——(春秋)管仲《管子·兵法》 【注释】 【译文】 怎么便于指挥,就怎么训练部队;怎么有利于作战,就把它作为训练的准则。教练绝不能固守常法,作战行动更不能墨守成规。平常的教练和战时的行动都具备了上述的情形,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二) 【原典】婴:通“撄”,触犯,侵犯。 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 也。 ——(战国)荀况《荀子·强国》 【注释】 【译文】 不搞教育训练,做不到步调一致,就不能很好地防御外敌,对外就难以成功征战。军队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做到了步调一致,那么这支军队便强大,城池便牢不可破,敌国便不敢来犯了。 (三) 【原典】集:这里指整齐。解:通“懈”,松懈。金鼓之指:鸣金收兵、击鼓前进所指示的行动方向。勒卒:统率和指挥部队。 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 ,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 ,与金鼓之指 相失,此不习勒卒 之过也,百不当十。 ——(东汉)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注释】 【译文】 基层军官不加以选择和训练,士卒不能形成服从的习惯,起床和休息不能按时,行动和停止不够整齐,有胜利的机会不能很好把握,不能完全规避灾难,前面在进攻后面却松懈,与金鼓的指向反道而行,以上都是没有练习好指挥部队的过错,使得一百个士卒还不如十个士卒。 (四) 【原典】 教得其道,则士兵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北宋)阮逸《唐李问对·卷上》 【译文】 教育训练得法,士卒就愿意为我所用;如果教育训练不得法,即使是早上督促晚上责备也无济于事。 (五) 【原典】谙:熟记,熟悉。旌(jīnɡ)麾:指挥作战的旗帜。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 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 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 ——(明)刘伯温《百战奇法·教战》 【注释】 【译文】 凡是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散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作战号令,在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才能根据指挥旗帜的变动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时进退得当。只有这样军队才能战无不胜。 (六) 【原典】素:向来;往常,经常。 刃不素 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溺,弓马不素习而欲攻占,未有不败者。 ——(明)朱元璋《明太祖宝训·谕将士》 【注释】 【译文】 不经常使用刀,一旦拿起就可能会伤及自己的手指;不经常驾驶船,一旦驾驶就可能会导致倾翻;不经常练习射箭和骑马,想攻敌作战,没有不失败的。 (七) 【原典】场肆:练兵的场所。 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 ,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纪效或问》 【注释】 【译文】 训练士兵的方法,不只是打着旗帜在练兵场上排列各种阵势才叫做训练,日常生活中诸如闲居、坐睡、嬉戏等都属于训练的范畴。 (八) 【原典】素:本指平素,这里指经常。节制:指挥管辖。 夫练习不素 ,则技勇之艺疏;节制 不严,则骄惰之兵众。 ——清《清圣祖实录》 【注释】 【译文】 不经常训练,士卒的技能和勇气就会减退;指挥管辖不严格,就会出现大量骄横、懒惰的士兵。 【国学常识】虎符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为“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还有鹰符和龙符等。隋代虎符被改为麟符,唐代高祖时期,被改为鱼符或兔符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虎符内部中空,往往都是一分为二,一半由君主保存,一半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君主需要调兵时,便会派人带着半个虎符前去,左右虎符吻合在一起,命令才能生效。后来,这些原本用于军事调动的信物、凭证逐渐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有时还需配合书面文书一起使用。到了后世,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逐渐演变为令牌等物,虎符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学故事】戚继光练兵 据《明史·戚继光传》记载,戚继光字元敬,他出身将门,从小就跟随父亲读书习武,立下了保家卫国的志向。当时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长期遭受倭寇的侵袭,民不聊生。嘉靖中期戚继光承袭世职,被推荐为代理都指挥佥事,一开始在山东防御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又奉命调任浙江抗倭戍边。到浙江后,他看到当时的防卫军队不熟悉战斗,于是就在当地招募了三千余人,教他们练兵,两年之内,就训练了劲卒,这支军队作战勇敢机智,战无不胜,被人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是如何训练出战无不胜的“戚家军”的呢?首先,戚继光非常重视练将。他认为,“练兵之要在练将”,只......

  1. 信息
  2. 总序 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3. 序言
  4. 第一篇 民为邦本
  5. 一、民本乃立国之道
  6. (一)
  7. 二、立君在为民
  8. (一)
  9. 三、民贵君轻:人民至上
  10. (一)
  11. 四、得民心者得天下
  12. (一)
  13. 五、以百姓之心为心
  14. (一)
  15. 第二篇 为政以德
  16. 一、德行乃为政之要
  17. (一)
  18. 二、为政须先正己修身
  19. (一)
  20. 三、为政在爱民
  21. (一)
  22. 四、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23. (一)
  24. 五、教民趋善,以德化民
  25. (一)
  26. 第三篇 勤俭持国
  27. 一、勤俭持国家邦兴
  28. (一)
  29. 二、务实勤政戒空谈
  30. (一)
  31. 三、夙夜在公甘奉献
  32. (一)
  33. 四、勤学敏思贵有恒
  34. (一)
  35. 五、戒奢从俭重践行
  36. (一)
  37. 第四篇 经邦论道
  38. 一、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39. (一)
  40. 二、天下大治必先富民
  41. (一)
  42. 三、尊重规律,不违农时
  43. (一)
  44. 四、时务之要在轻徭薄赋
  45. (一)
  46. 五、广积蓄以实仓廪
  47. (一)
  48. 第五篇 富国强兵
  49. 一、富国强兵,经国大计
  50. (一)
  51. 二、治兵以爱兵为先
  52. (一)
  53. 三、治军当依法从严
  54. (一)
  55. 四、兵贵严练,刀需常磨
  56. (一)
  57. 五、三军同力务在励气
  58. (一)
  59. 第六篇 济世安民
  60. 一、济世安民,国之大事
  61. (一)
  62. 二、安民在体察疾苦
  63. (一)
  64. 三、爱惜民力,休养生息
  65. (一)
  66. 四、不与民争利
  67. (一)
  68. 五、博济众施泛爱众
  69. (一)
  70. 第七篇 施政之道
  71. 一、法治乃治国之重器
  72. (一)
  73. 二、治国之要在公正
  74. (一)
  75. 三、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76. (一)
  77. 四、因地制宜善变革
  78. (一)
  79. 五、要有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
  80. (一)
  81. 第八篇 吏治之道
  82. 一、治国先治吏
  83. (一)
  84. 二、礼法合用,从严治吏
  85. (一)
  86. 三、反贪立廉,重典治贪
  87. (一)
  88. 四、吏治贵在赏罚分明
  89. (一)
  90. 五、治吏以考评为先
  91. (一)
  92. 第九篇 用人之术
  93. 一、治世之要,重在用人
  94. (一)
  95. 二、用人之道妙在知人善任
  96. (一)
  97. 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98. (一)
  99. 四、不拘一格选人才
  100. (一)
  101. 五、用人当有容才之量
  102. (一)
  103. 第十篇 协和万邦
  104. 一、亲仁善邻立国之宝
  105. (一)
  106. 二、爱好和平,以和为贵
  107. (一)
  108. 三、开放包容,和而不同
  109. (一)
  110. 四、结交邻邦重在诚信
  111. (一)
  112. 五、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113.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