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治要_高玉敏 武建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高玉敏 武建宇

内容节选

(一) 【原典】贱:地位低。贵:地位高。敦慕:勉励、努力。知:了解、掌握。 我欲贱 而贵 ,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 焉,君子也;知 之,圣人也。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注释】 【译文】 我原本地位低贱想变得崇高,原本愚昧想变得睿智,原本贫困想变得富有,可以吗?(荀子)说:“那么只有学习才能实现你的理想。那些学习的人,一旦开始学了,就成为士人;努力学习了,就成为君子;精通学到的知识,就成为圣人。” (二) 【原典】 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东汉)班固《汉书·李寻传》 【译文】 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五谷,贤明的君主擅长培育人才。 (三) 【原典】 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 ——(南朝梁)王通《中说·立命》 【译文】 国家兴盛还是衰败根本在于人才,施政的得与失关键在于教育。 (四) 【原典】璞(pú):没有雕琢过的玉石。 和氏之璧,井里璞 耳;良工修之则成国宝。 ——(唐)马总《意林·晏子》 【注释】 【译文】 和氏璧本来只是井中的璞石;高明的玉工加以修饰就成了国宝。 (五) 【原典】大器:就是宝器。 天下至大器 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北宋)王安石《上时政疏》 【注释】 【译文】 天下国家,除非是昌明法度,否则不足以维持,除非多培养贤才,否则不足以守护。 (六) 【原典】 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北宋)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 【译文】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没有什么比培育人才更重要;培育人才的方法,没有什么比鼓励学习更有效果。 (七) 【原典】 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务。 ——(北宋)杨时《二程粹言》 【译文】 擅长谈论国家大治的人,一定要把培养、养成人才作为紧急事务。 (八) 【原典】 人材不成,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 ——(南宋)朱熹《二程遗书》 【译文】 人才没有培养出来,即使有好的法律、出色的创意,能由谁来执行呢? (九) 【原典】 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 ——(清)张之洞《设立武备学堂折》 【译文】 国家自强的措施,都是以教育人才为首要任务;教导人才学习战术,以建立学堂作为根本。 【国学常识】文明传承的摇篮——书院 岳麓书院建于宋朝,坐落在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 传承文明是书院的使命,也是书院最本质的特点。“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最初由有名望的乡绅富户、学者自行筹款,多建于山林僻静之处,用于公开聚徒讲授、研究学问。后发展为私人创办和官府设置两种性质。最早的官办书院是唐开元六年(718年)的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名为集贤殿书院),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主要负责刻印典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是政府的秘书机关。正式的书院教育制度到宋代盛行,其规章制度的完善要到理学大家朱熹的时候才创立。由于割据战乱,官学废弃,私学得以盛行,而且一些著名文人也都隐居在书院之中,使得书院名气大振。后来朝廷多有参与,委派教官、调拨经费、赏赐书籍等,书院逐步变为半官半民的性质。在书院中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学,以自学和研究为主,提倡百家争鸣、相互交流。优雅的读书环境、良好的学风,使得书院成为宋元明清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清代福州有鳌峰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和致用书院。 【国学故事】文化圣殿稷下学宫 齐国稷下是战国文人的重要集散地。当时齐威王当政,在齐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揽天下贤士,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使齐国渐强于诸侯。前319年,齐宣王即位,齐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壮大。齐宣王致力于称霸中原,完成统一大业。为此,他像父辈那样大力发展稷下学宫,对学者尊崇礼遇,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物质与政治待遇:开“康庄之衢”,修“高门大屋”;政治上,授“上大夫”之号,鼓励他们参政、议政;学术上,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讨论。当时的稷下学宫,天下英才云集,著名的学者如荀子、孟子、淳于髡、邹衍、申不害、尹文子、鲁仲连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稷下成为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学术大讨论“百家争鸣”的发源地和中心园地,有力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稷下学宫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学术思想,丰硕的学术成果,都是独树一帜的。 【现实启悟】重视教育就是赢得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国家的长治久安,要靠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贡献力量,而人才的培养就要靠教育。正所谓“天下之......

  1. 信息
  2. 总序 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3. 序言
  4. 第一篇 为政在人
  5.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6. (一)
  7. 二、尚贤任能,立政之本
  8. (一)
  9. 三、得人则兴,失人则毁
  10. (一)
  11. 四、得千金易,得一士难
  12. (一)
  13. 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14. (一)
  15. 第二篇 修己安人
  16. 一、用人先修己
  17. (一)
  18. 二、修己重在养德
  19. (一)
  20. 三、格物致知,为官者必为学
  21. (一)
  22. 四、修身要循道
  23. (一)
  24. 五、其身正,不令而行
  25. (一)
  26. 第三篇 识才鉴才
  27. 一、事之至难莫如识人
  28. (一)
  29. 二、相面识人需谨慎
  30. (一)
  31. 三、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32. (一)
  33. 四、器试知利钝,辨才须实践
  34. (一)
  35. 五、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贤能
  36. (一)
  37. 第四篇 选贤荐能
  38. 一、荐贤立公,心底无私天地宽
  39. (一)
  40. 二、选贤任能要在德才兼备
  41. (一)
  42. 三、不拘于格,唯才是举
  43. (一)
  44. 四、自荐、他荐与招贤
  45. (一)
  46. 五、科举取士甄拔天下人才
  47. (一)
  48. 第五篇 养才育才
  49. 一、育才为国之大计
  50. (一)
  51. 二、英才辈出靠教化
  52. (一)
  53. 三、培育人才要因材施教
  54. (一)
  55. 四、千锤百炼终成器
  56. (一)
  57. 五、养才育才贵在恒
  58. (一)
  59. 第六篇 量才善任
  60. 一、量才授任是为善用
  61. (一)
  62. 二、既用人则信人
  63. (一)
  64. 三、用人不求全
  65. (一)
  66. 四、用人之长,补其所短
  67. (一)
  68. 五、官在得人,各当其任
  69. (一)
  70. 第七篇 聚才励才
  71. 一、以仁爱之心聚才
  72. (一)
  73. 二、礼贤下士则群贤毕至
  74. (一)
  75. 三、赏识出人才
  76. (一)
  77. 四、薄责以勉人
  78. (一)
  79. 五、适度留白的艺术
  80. (一)
  81. 第八篇 管人驭人
  82. 一、驭人必驭情
  83. (一)
  84. 二、宽诚以待人
  85. (一)
  86. 三、厚赏重罚是利器
  87. (一)
  88. 四、恩与威的妙用
  89. (一)
  90. 五、担责不抢功
  91. (一)
  92. 第九篇 考课奖惩
  93. 一、吏治清明在考课
  94. (一)
  95. 二、看政绩也要看名声
  96. (一)
  97. 三、考课必求实
  98. (一)
  99. 四、考课必奖惩,奖惩必从严
  100. (一)
  101. 五、奖惩必信举优黜劣
  102.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