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修订版)_季凯帆;康峰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季凯帆;康峰
内容节选
9.基金膨胀带来的影响 2006年,新基金销售火爆加上老基金的“持续营销”,百亿元规模的基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于是我自己花了些时间在这方面做了些研究。 从互联网上查到2个关键数据(这些数据是2006年12月的情况): (1)全球股市的总市值大约为4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1%,约16万亿美元。 (2)中国当时的市场总市值不到7万亿元,约85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多一点。 这也就是说,虽然2006年中国股市翻番,但中国的总市值大约只是美国的5%。 再来看股票基金市场。下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晨星网站。 总体来讲,美国基金平均规模不到18亿美元,也就是约万分之一美国总市值。巨型基金在1000亿美元以下,如先锋500指数基金,现在是700亿美元,也就是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0.43%。但要注意,这是一只被动型的指数基金。 当基金庞大到一定规模时,一般都会对新投资者采取关闭策略。 先看大盘基金,大盘基金平均规模不到20亿美元。看两个庞然大物,就是原来彼得·林奇管理的富达公司的麦哲伦基金,现在规模为450亿美元,约占美国总市值的0.28%,但这只基金已经对新投资者关闭多年。先锋公司的PRIMECAP、晨星五星基金,也已经关闭,规模为223亿美元,不到美国总市值的0.15%。基本上,200亿~300亿美元的基金已经是非常大的基金,也就是占总市值的0.2%左右。 中小盘基金的平均规模都不到10亿美元,也就是占总市值的万分之零点六。80亿美元(总市值的万分之五)的中小盘基金已经非常庞大了,很多都已经关闭,如Vanguard Capital Opportunity(52亿美元)、Vanguard Explorer(85亿美元)。 美国所有的股票基金,平均规模是总市值的万分之一。对于大盘基金,平均规模为总市值的万分之一点二,而中小盘基金是万分之零点六。大盘基金的上限(除了指数基金),约是总市值的0.2%,中小盘基金上限是0.05%左右。 拿这些比例套到中国市场。 按照当时总市值7万亿元算,平均的股票基金规模应该在7亿元左右。其中,大盘基金规模约不到10亿元,中小盘基金约不到5亿元,而大盘基金的上限约140亿元,中小盘基金应该在35亿元。 从这个结论上看,市场上的基金基本符合这个范围,但也有超出的。对于超出这个规模的基金,我个人觉得要认真考虑一下了。400亿元(中国总市值的0.57%)的主动型股票基金恐怕是过于庞大了。 虽然,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有很多不同,但用基金规模和总市值的比例作为评定基金规模是否合理的依据,我想是有道理的。这也就是我做这个研究的基点。 那大规模的基金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首先,大规模的基金在投资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小市值的公司而言。对于基金的投资有个硬性的规定,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所有基金不能拥有某只股票流通股10%以上的资产。这样,对于大规模的基金,如果投资到一个小盘股票,再怎么投,这个小盘股票在整个基金中的分量也不可能大。而大盘股票,占有的总市值大,但种类少,无形中大盘基金必然会集中投资某些大公司股票。相对来讲,也就容易产生集中持股的现象。但是,一只股票的仓位又不能超过基金总额的10%。这就给选股带来了难度。一只400亿元的基金能考虑的股票最多也只有总市值的10%,就是7000亿元,也就是17∶1的样子,就是要从17只股票里面选择一只。而对于40亿元的基金,就可以从170只里面选择一只。 对于中国这种急剧变化的市场,大盘基金操作就更为困难。这就是所谓换手率的问题。据说,2005年的中国基金的换手率为300%~400%,这就是说,400亿元的基金交易的金额在1500亿元左右。从7000亿元里面选择1500亿元股票,难度可想而知。这样,大盘基金必然会降低换手率。也就是说,大盘基金的表现就很难“激进”,很难活跃。中国市场的特色是成长类基金占主要地位,而成长类是非常活跃的品种。 另外,大盘基金如果要活跃起来,一定会引起市场的震荡。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对于基金公司来讲,能做的无非是两件事情。一是控制规模,例如,对新投资者关闭基金申购,即上投先锋基金和上投双息基金做过的事情。要想保持基金原来的特性,只能把规模降下来。二是改变基金的投资策略,将一只激进型的基金,转变成一个平稳型的基金。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讲,也许一个平稳型基金的规模膨胀并不是特别关键的问题,但对于小盘成长型基金来讲,这恐怕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不过,庞大的基金也许有个好处,那就是整个市场会变得平稳点,短期波动将减少,还是拭目以待吧。 2007年,中国的A股蓬勃发展,行情的上涨加上大量新股的发行,尤其是红筹股的回归,沪深两市总市值已经超过30万亿元,使得几乎上述所有归算的数据都要乘以4,但考虑的思路是一样的。 “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这话是......
- 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再版序
- 第二版修改说明
- 向谁求取“基经”
- 第一章 投资的准备
- 1. 咱们该投资吗
- 2. 什么是开放式基金
- 3. 态度决定一切
- 第二章 “三步曲”之一:投资目标的确定
- 1. 基金的风险是什么
- 2. 拿多少钱来投资
- 3. 让时间成为朋友
- 4. 复利计算的“72法则”
- 5. 风险心理承受能力测试
- 6. 结论:选择基金的关键
- 第三章 “三步曲”之二:基金品种的选择
- 1. 最好的基金评价网站——晨星
- 2. 优秀基金公司是首选
- 3. 资产配置比率:选择基金的核心
- 4. 技术统计资料:选择基金的参考
- 5. 别患“净值恐高症”
- 6. 要抢购新基金吗
- 7. 基金的拆分和复制
- 8. 让人头痛的“巨额分红”
- 9. 独特的指数基金
- 10. 面向海外的QDII
- 11. FOF和“生命周期”基金
- 12. 分散投资:建立自己的组合
- 13. 我理想的资产组合
- 14. “核心式”投资组合和“再平衡”
- 15. 怎样读基金招募书
- 16. 三个参考组合
- 第四章 “三步曲”之三:操作方法的实施
- 1. 去哪里购买基金
- 2. 网络安全吗
- 3. 选择前端还是后端收费
- 4. 红利再投资:分红方式的首选
- 5. 千万不要波段操作和预测市场
- 6. 各领风骚的一次性投资和定投技术
- 7. 长期持有策略是制胜的法宝
- 8. 什么时候赎回基金
- 9. 基金膨胀带来的影响
- 10. 还是风险:最重要的事情
- 第五章 我的投资实践
- 1. 美国市场的摸爬滚打
- 2. 国内市场的苦辣酸甜
- 第六章 博客日志节选
- 1. 咱们该喜欢牛市还是熊市
- 2. 给别人点时间吧
- 3. 在美投资对我投资观的影响
- 4. 我如何评价投资组合
- 5. 别难为“专家”了
- 6. 如果气球爆了,你受得了吗
- 7. 明年准备买只“瘟鸡”
- 8. 我的基金投资心得
- 9. 理财不是发财
- 10. 减仓?加仓?还是观望
- 11. 投资心态的基础
- 12. 复利和分红
- 13. 推荐中证指数系列
- 14. 用中证指数给基金分类
- 15. 分红和收益
- 16. 再说波段操作
- 17. 再说理财和发财
- 18. 我的长期持有是几年
- 19. 我们在赚谁的钱
- 20. 请背对观众
- 21. 这世界上是没有神的
- 22. 6000点,买还是卖
- 23. 舒舒服服地投资
- 24. 债券基金A、B、C类
- 25. 牛熊转换的感想(一):心态
- 26. 牛熊转换的感想(二):专家
- 27. 牛熊转换的感想(三):基金公司
- 28. 牛熊转换的感想(四):共识
- 29. 牛熊转换的感想(五):分歧
- 30. 牛熊转换的感想(六):闲钱
- 31. 牛熊转换的感想(七):基坛
- 32. 我认识的可转债
- 33. 保本基金保什么
- 34. 好心情更重要
- 35. 我和上证指数的故事
- 36. 买基和炒股
- 37. 杠杆基金并不适合散户
- 38. 我的定投观
- 39. “积极主动”还是“被动防御”
- 附录 对季凯帆博士的采访
- 后记 12年后再说《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