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复仇观念的文化阐释_李晓一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晓一

内容节选

第三节本节内容已刊于《作家》2015年第18期,原题《论元杂剧的清官主事观念》。清官主事观念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承袭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即“士大夫政治”。在以等级制为政治文化核心的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权利”的获取极为艰难。这一点在复仇事件中往往有更加明显的表现。受伤害者通常都是社会中的弱者,他们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复仇,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只能将命运和希望寄托在清明公正的官员身上,因此对清官产生了崇拜心理,形成了清官主事的复仇观念。 一、“清官”的语义内涵衍变〔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76页。〔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187页。 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忠奸之分和贪廉之辨。《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载有子罕以不贪为宝,汉文帝也曾在诏文中说“廉吏,民之表也” ,说明至迟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廉吏”一词。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专门的《循吏列传》和《酷吏列传》,“循吏”“酷吏”虽与后来“清官”“贪官”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已表现出对以“循吏”为代表的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员的赞赏,褒扬之情表现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司马迁对于“酷吏”的观点,他在《循吏列传》中说:“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他认为,虽然“酷吏”奉行严刑峻法,杀戮残酷,确实造成了许多百姓意想不到的灾难,使得冤狱横生、社会不宁,甚至出现了盗贼多有的社会局面,但他们身上同时也具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如执法严格不避贵戚,不接受礼赠贿赂等,甚至认为其中的廉洁奉公之人足以成为他人的表率,说明“酷吏”当中也有清廉之人,亦值得赞颂。〔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82年,第592页。〔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82年,第651页。 “清官”一词的准确出处,已难以精确考证。就目前所见的资料来看,《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说,虞耸“在吴历清官,入晋,除河间相,王素闻耸名,厚敬礼之” ;《晋书·何嵩传》载“嵩字泰基,宽弘爱士,博观坟籍,尤善《史》《汉》。少历清官,领著作郎” 。可见至晚在三国时便已出现“清官”一词,但此时的“清官”乃与“浊官”相对,主要指身份高贵、政事清闲的清贵、清要之官,在含义上与现在我们所说的“清官”尚不相同。〔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九,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页。〔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南朝梁〕姚思廉:《梁书》卷三《本纪第三》,管曙光等校点,岳麓书社,1998年,第42页。 除了“清官”,古代还有“清吏”之说。《三国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魏明)帝前取事视之,乃释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赐之。” 《南齐书·刘怀慰传》载:“明帝即位,谓仆射徐孝嗣曰:‘刘怀慰若在,朝廷不忧无清吏也。’” 《梁书·武帝纪》亦载:“(梁武帝)诏在位群臣,各举所知,凡是清吏,咸使荐闻。” 可见“清吏”即为清廉之吏的代称,受到朝廷的认同。〔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集》,〔清〕朱鹤龄笺注、田松青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29页。〔北宋〕苏轼:《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9页。〔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277页。转引自葛荃等《政道通源: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17页。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有“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之句 ,似已与现代的“清官”含义相近。宋代苏轼的《新城道中》诗中也有“乱山深处长官清”之句 ,其中的“清”字也可理解为清寒、清廉之意,但若作清闲之解亦无不可,说明这一时期的“清官”或“官清”的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真正指代清正廉洁之士的“清官”之称,大约是到了金元之际才得以确定的。元好问在《薛明府去思口号》一诗中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此时的“清官”含义已与我们现在对“清官”的理解基本相同。而元杂剧中出现的大量清官形象和普通百姓所持的“清官主事”的观念,对于“清官”一词内涵的明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清官”的形象和含义得以确定并被人们普遍接受,有赖于元杂剧的繁荣。 二、清官对自身责任的明确认知 元杂剧中的清官形象,除广为人知的包拯之外,还有张鼎、王脩然、李圭、钱可等。在这些清官身上我们看到了相对一致的性格品质,如清正廉洁、不畏权势、恤孤怜贫、聪明睿智等,体现出其公正刚直、为民申冤的坚定意志,也体现出人们对清明政治的美好渴望。这些清官往往对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有着明确的认知,虽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做法并不讨好,会得罪很......

  1. 信息
  2. 作者简介
  3. 内容简介
  4. 序言
  5. 引言
  6. 第一章 元杂剧复仇相关剧目举要及类型划分
  7. 第一节 元杂剧复仇相关剧目举要
  8. 第二节 元杂剧复仇相关剧目类型划分
  9. 第二章 元杂剧中体现的多种复仇观念
  10. 第一节 血亲至上观念
  11. 第二节 忠义任侠观念
  12. 第三节 清官主事观念
  13. 第四节 恩怨分明观念
  14. 第五节 善恶有报观念
  15. 第三章 影响元杂剧复仇观念的因素
  16. 第一节 复仇母题是元杂剧复仇观念的文学根源
  17. 第二节 异族统治加深了元杂剧的复仇观念
  18. 第三节 民俗传统体现元杂剧复仇观念的俗文化性
  19. 第四节 观众趣味激发元杂剧复仇观念的张扬
  20. 第四章 元杂剧的复仇文化渊源
  21.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复仇情结
  22. 第二节 儒家文化强化复仇
  23. 第三节 史官文化颂扬复仇
  24. 第四节 法律制度与复仇的冲突
  25. 结语
  2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