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遗传咨询基础_王昱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昱
内容节选
5.4 致畸环境 怀孕期间暴露于潜在的致畸环境中的孕妇,应建议其进行围产期遗传咨询。“Teratogen”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对人类胎儿具有潜在危害的环境因素或环境暴露(Holmes, 2011; Nava-Ocampo, 2007)。其危害包括先天性畸形以及其他对发育的影响,如生长受限或功能障碍(Holmes, 2001; Običan, 2011)。这些环境因素包括药物、违禁药物、化学品和包括感染在内的母体疾病(Gilbert-Barness, 2010)。尽管由围产期遗传咨询师来解释非遗传学的问题看起来有点奇怪,但这确实是围产期遗传咨询师常规工作的一部分。 致畸剂通常会导致胎儿发生明显的畸形或改变(Feldkamp, 2015)。这种改变模式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一致(Buhimschi, 2009)。通常致畸剂的影响显著且具有生物学意义(Holmes, 2011; Običan, 2011)。与未暴露胎儿的风险相比,暴露后发生特定结果的可能性显著增加(Holmes, 2010; Običan, 2011)。但是,要确定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容易。风险通常以相对风险或比值比的形式来表示。每种特定的致畸剂将产生特定的相对风险,这可能与另一种致畸剂的相对风险完全不同。尽管畸形学界提出了一些观点,但目前仍未就致畸剂的最低相对风险形成共识(Feldkamp, 2015)。此外,有些研究观察到某一试剂可能具有致畸性,但另一些研究可能不支持胎儿暴露致畸的生物学机制,缺乏生物学支持反之又不支持该试剂具有致畸性(Holmes, 2011; Običan, 2011)。 要确定某一特定药物的致畸性,必须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暴露剂量(和路径)、持续时间及作用时间点(Buhimschi, 2009; Holmes, 2011; Običan, 2011; Polifka, 2002)。剂量是指引起特定结果的暴露水平或量(Holmes, 2011; Običan, 2011; Polifka, 2002)。对于大多数致畸剂的暴露,需要有一个暴露的阈值水平。胎盘为胎儿提供了一个保护屏障,任何致畸剂暴露都必须能够穿过胎盘(Buhimschi, 2009)。通常而言,所有致畸剂都存在某一阈值,若低于该阈值,则任何剂量均为无害的;而高于该值,则暴露的有害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Holmes, 2011; Polifka, 2002)。接触途径也与致畸剂的效应密切相关,通过口服进入母体血液并且最终可能穿过胎盘的与局部应用的最终效果也存在差异(Polifka, 2002)。 暴露的持续时间是指致畸剂与胎儿接触的时长(Holmes, 2010; Polifka, 2002)。偶然一次的致畸剂暴露通常对胎儿的影响较小甚至可能是没有影响的;长期接触同一剂量的同种药物也可能会增加胎儿的致畸风险(Polifka, 2002)。 最后,致畸剂暴露的时间点也很重要,致畸剂在妊娠的某些阶段对胎儿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Gilbert-Barness, 2010; Holmes, 2011; Mitchell, 2011; Običan, 2011; Polifka, 2002)。但不同致畸剂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存在区别。此外,不同的器官系统最易受影响的时期也不同(Gilbert-Barness, 2010)。总体而言,受孕后的前2周(距离末次月经4周)是一个“全或无”的时期。妊娠的第2~9周是器官系统发生的重要时期,第9周至妊娠结束是胎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或功能成熟的重要时期(Buhimschi, 2009; Nava-Ocampo, 2007)。在“全或无”时期,致畸剂的暴露最终可能导致胎儿流产,而胎儿若存活则意味着未受影响(Buhimschi, 2009; Nava-Ocampo, 2007; Polifka, 2002)。在器官发生过程中,致畸暴露最可能的影响是导致畸形(Buhimschi, 2009; Holmes, 2011; NavaOcampo, 2007; Polifka, 2002)。在胎儿发育期间,致畸暴露更容易导致器官或系统发育和成熟障碍,或影响胎儿的认知发展(Buhimschi, 2009; Holmes, 2011; Nava-Ocampo, 2007)。详见图5.1。 图5.1 不同孕期发生致畸物暴露的临床效应(Moore, 1988) 确定暴露环境的致畸性非常复杂。目前用于确定致畸性的方法是基于病例对照监测研究和出生缺陷登记(Buhimschi, 2009; Holmes, 2011; Mitchell, 2011; Rowe, 2015)。药物研发公司很少对药物的致畸性进行试验。事实是,大多数药物临床试验禁止怀孕或可能怀孕者入组(Buhimschi, 2009)。......
- 信息
- 中文版序
- 序
- 原著前言
- 致谢
- 缩略词
- 1 妊娠基础
- 1.1 妊娠过程与孕周计算
- 1.2 孕期保健
- 1.3 记录生育史
- 1.4 总结
- 2 围产期遗传咨询与家族史采集
- 2.1 围产期遗传咨询过程
- 2.2 生育史的采集
- 2.3 家族史的采集
- 2.4 家族史的解读
- 2.5 围产期家族史中的特殊情况
- 2.6 总结
- 3 产前筛查
- 3.1 产前筛查的评估
- 3.2 产前筛查项目
- 3.3 总结
- 4 产前诊断
- 4.1 产前诊断技术
- 4.2 检测项目
- 4.3 产前诊断的指征
- 4.4 总结
- 5 常见咨询指征
- 5.1 年龄相关风险
- 5.2 个人和家族史
- 5.3 超声异常
- 5.4 致畸环境
- 5.5 复发性流产、死产和不孕
- 5.6 孕前咨询
- 5.7 总结
- 6 携带者筛查
- 6.1 背景
- 6.2 疾病导向与基于种族的携带者筛查
- 6.3 扩展性携带者筛查
- 6.4 总结
- 7 孕期管理
- 7.1 生育选择
- 7.2 妊娠管理转诊体系
- 7.3 协助转诊或丧亲的心理关怀
- 7.4 总结
- 8 辅助生殖技术与生育选择
- 8.1 有风险夫妇的生育选择
- 8.2 辅助生殖技术
- 8.3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 8.4 总结
- 9 常见的围产期遗传咨询场景
- 9.1 终止妊娠
- 9.2 附带发现
- 9.3 隐私和保密
- 9.4 夫妻共同参与咨询
- 9.5 处理不确定性
- 9.6 透露胎儿性别
- 9.7 患者的疑问
- 9.8 检测胎儿成人期发病疾病
- 9.9 知情同意
- 9.10 快速发展的技术
- 9.11 总结
- 附录A
- 附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