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离我们有多远_卞毓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卞毓麟

内容节选

恒星光谱分类 早在1666年,牛顿就用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阳光通过棱镜后展开成一条宛如彩虹的色带,从它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排列着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这些颜色之间是均匀缓慢而连续地过渡的(图56)。这种彩带就叫作光谱。 图56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展开成色带的现象叫色散 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沃拉斯顿(William Hyde Wollaston,1766—1828)让太阳光先穿过一条狭缝再通过棱镜,从而首先观测到了太阳光谱中有一些暗线。在进一步了解这些暗线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值得花点时间来认识一下沃拉斯顿其人。 沃拉斯顿年轻时在剑桥大学学习语言,后来转而学医,曾经行医7年,再后来又因视力衰退而放弃诊治病人,改为致力于科学研究。沃拉斯顿热衷于研究铂(bó),并卓有成就。1804年他从铂矿中析出一种其化学性质与铂类似的新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钯(bǎ,palladium),以纪念奥伯斯刚刚发现的第2号小行星智神星(Pallas)。当时,人们习惯于以一颗新行星的名字为一种新的金属取名,例如1789年发现的金属铀(yóu,uranium)以威廉·赫歇尔在8年前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命名;1803年发现的金属铈(shì,cerium)以皮亚齐于两年前发现的第1号小行星谷神星(Ceres)命名。后来,人们还用海王星(Neptune)的大名命名了金属镎(ná,neptunium),以冥王星(Pluto)命名了金属钚(bù,plutonium),等等。 1793年,沃拉斯顿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20年,连任皇家学会主席长达42年之久的班克斯(Joseph Banks,1743—1820)去世,大家都认为继任者应该是沃拉斯顿。但是,沃拉斯顿谦逊地让位给了比他年轻的著名化学家戴维(Humphry David,1778—1829)。 沃拉斯顿第一个观测到了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可惜,他误以为它们只是光谱中各种颜色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而已——这是科学史上坐失发现良机的一个典型实例。 首先系统而细致地研究太阳光谱中那些暗线的是夫琅禾费。他将棱镜和小型望远镜连接起来,观测从远处的狭缝射进来的太阳光。这一装置便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具分光镜(图57)。夫琅禾费于1814年发现,在太阳光谱里有“不可计数、强弱不一的垂直光谱线,它们比背景的颜色暗黑一些,有些谱线差不多是完全黑暗的”。在他发表的太阳光谱图中,暗线已经多达500余条,后人便将它们称为“夫琅禾费线”。这些光谱线的强弱宽窄虽然各不相同,它们在光谱中的相对位置却固定不变。夫琅禾费给许多重要的光谱线一一取名,它们分别用大写字母A、B、C ……或小写字母a、b、c……来表示,这些记号一直沿用至今(图58)。 ▲图57 夫琅禾费(直立者)和他的朋友正在进行分光镜实验 图58 德意志联邦邮政为夫琅禾费诞辰20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表现太阳光谱中的夫琅禾费线 在19世纪,自然科学各大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其中之一便是认识了光的电磁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肉眼能感知的光称为“可见光”,它的波长范围大致为4000~7000埃。“埃”是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已久的一种长度单位,通常用符号Å来表示。1Å的长度只有1厘米的一亿分之一,即等于0.1纳米。由此可见,天文学家不仅要同像“光年”和“秒差距”那样巨大的尺度打交道,而且还得同像“纳米”和“埃”那么细小的东西交朋友。红光的波长在6500Å(650纳米)左右,紫光的波长则短到4000Å(400纳米)上下。在可见光两端之外,分别是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的波长比红光更长,紫外线的波长比紫光更短。太阳光谱中的夫琅禾费线既然各有固定的位置,那就说明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波长。例如,橙黄色的D1和D2线的波长分别为5896Å(589.6纳米)和5890Å(589.0纳米),红色的C线波长为6563Å(656.3纳米),紫色的H线和K线的波长则分别为3968Å(396.8纳米)和3934Å(393.4纳米)。 我们也可以用分光镜和光谱仪获得大量恒星的光谱。有些恒星的光谱与太阳光谱十分相似。但是,一般说来,不同恒星的光谱相互之间往往有着不小的差异。正如生物学家对五花八门的动物或植物进行卓有成效的分类一样,天文学家也对恒星光谱做了类似的分类工作。有人认为,分类法“可能是发现世界秩序的最简单的方法”,这话多少有点道理。 最先观测恒星光谱的也是夫琅禾费,他曾将它们与太阳光谱进行比较。但是,恒星光谱分类工作的真正先驱者却是意大利天文学家赛奇(Pietro Angelo Secchi,1818—1878)。他是率先将照相术用于天文学的几位先驱者之一,一生对天文学有许多重要贡献。赛奇研究了大量恒星的光谱,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不同的恒星除了位置、亮度、颜色......

  1. 信息
  2. 作者的话
  3. 导读
  4. 评《星星离我们多远》
  5. 序曲
  6. “天上的市街”
  7. 星座与亮星
  8. 大地的尺寸
  9. 首次估计地球的大小
  10. 第一次丈量子午线
  11. 三角网和大地的模样
  12. 明月何处有
  13. 第一个地外目标
  14. 从街灯到天灯
  15. 雷达测月和激光测月
  16. 太阳离我们多远
  17. 转向了太阳
  18. 开普勒和他的三定律
  19. 卡西尼测定火星视差
  20. 金星凌日
  21. 地球的小弟弟
  22. 小行星的功绩
  23. 太阳究竟有多远
  24. 间奏:关于两大宇宙体系
  25. 测定近星距离的艰难历程
  26. 恒星不再是“固定的”
  27. 泛舟泰晤士河的收获
  28. 恒星终于被征服了
  29. 三角视差的限度
  30. 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一级阶梯
  31. 星星的亮度
  32. 恒星光谱分类
  33. 有趣的赫罗图
  34. 分光法的妙用
  35. 再来一段插曲:银河系和岛宇宙
  36. 从德谟克利特到康德
  37. 银河系的真正发现
  38. 宇宙中的“岛屿”
  39. 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二级阶梯
  40. 聋哑少年和造父变星
  41. 一根新的测量标杆
  42. 球状星团和银河系的大小
  43. 巡天遥测十亿岛
  44. 欲穷亿年目,更上几层楼
  45. 接力棒传给了新星和超新星
  46. 亮星也来出一把力
  47. 由大小知距离
  48. 集体的贡献:累积星等
  49. 耐人寻味的红移
  50. 膨胀的宇宙
  51. 尾声
  52. 类星体之谜
  53. 飞出太阳系
  54. 结束语
  55. 附录一
  56. 知识筑成了通向遥远距离的阶梯
  57. 附录二
  58. 有道是慧眼识真金
  59. 天体测距方法概要(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