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城(增订本)_王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笛

内容节选

新物质文化进入城市生活 洋货进入 20世纪是中国物质生活方式革命性改变的世纪,如果说过去几千年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变化很小,人们几乎都生活在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化之中,那么从20世纪开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变,几乎都是西方传入的结果。 当然,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口岸城市,受西化影响早一些,但是像成都这样的大多数中国的内地城市,根本的改变就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虽然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商品便开始登陆成都,但直到20世纪早期才广为大众接受。这种趋势在清人吴好山的抱怨中可以看到: 不解何心尊异域, 中华造作等弁髦。 夸来百货洋真好, 买得些微兴亦高。 图25 孩子们围观摄影者换胶卷。甘博拍摄于1917年的成都。 这里“弁髦”,意思是过时的东西;“些微”,也就是一些。作者的意思是说,本国的产品受到冷落,而大家都趋新,都要来一些洋货用,这反映了当时人们观念的变化。 国外产品主要来自法国、英国和日本。它们取道长江进入中国内地,包括服装、鞋类、钟表、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烟酒、水果、药品、食品、瓷器、纸张和文具等。日本人山川早水便注意到:“这些商品物美价廉,精致美观,很符合中国人的品位。” 如成都最早的购物中心劝业场,有商店出售望远镜、金银钟表和西式小鼓。另一家商店为招揽顾客而用留声机(当时称为“留音戏”)播放“高雅”的音乐,据称来到他们的商店就像是在剧场里听音乐一样。 成都还出现了照相馆,人们可以穿洋装扮洋相拍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新奇的东西。 新开的商店开始出售中国和外国制造的玩具武器,而提督街那些出售弓箭等传统玩具武器的商店则越来越不景气。1920年后,外来商品已占领了相当大的本地市场,这使一些店主感到不安,近人杨慕瑗在描写青羊宫花会的竹枝词中说道: 骈罗商品无余地, 外货多于国货陈。 土物不来难比赛, 提倡催促更何人? 随着日渐增多的外国产品涌入成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据清末《通俗日报》报道,过去由于本地产品价格低廉,那些年收入只有几十块钱的老百姓仍能养活自己。但随着清末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有所改变,本地产品的价格直线攀升,从而导致了手工匠人和其他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日渐困难。 新交通工具与道路扩展 20世纪初成都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变化尤其体现在新交通工具上。三种新的交通方式——人力车、自行车和汽车——相继出现在清末民初。 人力车是1906年从日本引进的,当时商务局责成傅崇矩制造本地人力车,仅用于花会。不久即达到一百多辆,人力车夫都统一着装。 几乎在同时,成都人开始骑上了外国制造的自行车,由于来自外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在四川仍被叫作“洋马”。当时也有四川人仿造的自行车,但十分笨重,“以铜板为轮,约重一二百斤,须四人抬之,方能过门限,亦可笑矣”。 20世纪20年代成都出现了汽车,当一辆美国制造的卡车第一次作为交通工具出现时,很多人好奇地涌去观看,他们把卡车叫作“洋房子走路”或是“花轿打屁”。因为对那些从未见过汽车的人来说,排气管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放屁。 当然还有人被这个新玩意儿给吓坏了,当时报纸都把汽车叫作“市虎”,因为汽车所引发的交通事故经常是致命的,好像老虎吃人一样。 汽车的出现还诱发了许多谣言,它被描绘成一个会杀人的怪物,它的“屁”还能散发出致人死命的毒气。据说大部分的谣言来自人力车老板和人力车夫,他们希望通过谣言来和这个新的竞争者对抗。十几个人力车夫还到码头去示威,抗议卡车的出现。 由于常常有汽车撞倒人力车夫的事故发生,人们害怕汽车会带来危险的顾虑决不是无中生有。但这一新式交通工具的引进确实为道路建设带来了进步,因为它要求修建质量较好、更宽的道路。 配合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当地政府也力图改善城市街道。1920年初,军阀杨森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道路修建工程。这一举措的确改善了一些地方的道路条件。比如,推车巷用石板铺了街面并盖住了下水道,据住在那里的外国教师徐维理(William Sewell)说,它成了“一条真正的大道”,崭新而坚硬的泥灰路面覆盖了旧时车辙,铁轮鸡公车禁止驶入该道。 春熙路也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它位于总府街和走马街之间,成为继东大街和商业场之后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成都街道的改造为四川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一位英国外交官感到“这时的四川具有令人惊奇的现代化程度,许多大城镇都很现代。”成都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造,它的街道宽敞平坦,房屋商店鳞次栉比,卫生设施完善齐备”。 自来水与电灯 在这一时期,成都的其他基础建设也得到了改进,特别是引进了自来水、电力和电话。劝业场第一个建立了自来水装置。成都最早的“自来水”是由水车从河中取水,注入市里的水池,再由挑水夫送到居民家中,故有人将这讥讽为“人挑自来水”。 1909年《通俗画报》上有一幅漫画,展示了这种早期的自来水装置和挑水工是如何送水的(见图......

  1. 信息
  2. 文前辅文
  3. 前言 日常生活的记忆
  4. 重新讲述中国历史
  5. 应该怎样认识历史
  6. 第一章 有生命力的城市
  7. 一个城市,三座城墙
  8. 市民自治,远离王权
  9. 街坊邻居带来了安全感
  10. 日常的市场
  11. 小商小贩的自由世界
  12. 第二章 欢乐与忧愁
  13. “街头爆竹响愁人”
  14. 街头就是极乐世界
  15. 让穷人有一条生路
  16. 底层穷人的反抗
  17. 对穷人来说,谈尊严太奢侈
  18. 精英眼中的“乌合之众”
  19. 第三章 女性挑战男人的世界
  20. “锦官城东多水楼,蜀姬酒浓消客愁”
  21. 被污名化的女性
  22. 不甘受人摆布
  23. 第四章 拥抱新物质文化
  24. 新物质文化进入城市生活
  25. 开辟城市新空间
  26. 启迪民智,从改良娱乐开始
  27. 第五章 改良就是更多的限制
  28. 警察的横空出世
  29. 卫生的现代化
  30. 打麻将曾经是犯罪
  31. 改变边缘人群的生存状况
  32. 失去城市空间的使用自由
  33. 警察无处不在
  34.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不再平静
  35. 街头政治是怎样出现的?
  36. 日常生活的政治
  37. 为什么人民对革命不满?
  38. 生活在恐惧的时代
  39. 地方报纸的政治讽刺
  40. 市民的自卫
  41. 人间地狱的隐喻
  42. 尾声 不得不说的话
  43. 古城已经消失
  44. 古城挽歌
  45. 我们有其他选择吗?
  46. 跋成都还有味道吗?
  47. 参考文献
  48.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