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逻辑精讲(语文知识小丛书)_王守明 编写;喻旭初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守明 编写;喻旭初 主编

内容节选

一、修辞方法辨析 (一)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知识简说· 1.比喻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构成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等联结。常见形式: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甲是乙。例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 夕阳映照下的西湖湖面上洒满了碎银,波光粼粼,熠熠生辉。 “碎银”是喻体,直接替代了没有出现的本体。 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等。 2.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特征代本体。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鲁迅《药》) (2)材料代本体。例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3)标志代本体。例如: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4)人名代著作。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例如: “芦柴棒,去烧火!”(夏衍《包身工》) (6)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借代的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产生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它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处。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例如: ①这大艺术喷射出的大美,曾倾倒过几多王朝,也曾风靡过朱门绣户,蓬门茅舍;这大美曾使盖世英雄五尺刚化为绕指柔。(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②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鲁迅《长城》) 例①是借代,以“朱门绣户”代指“住在朱门绣户中的贵族”,以“蓬门茅舍”代指“住在蓬门茅舍中的穷人”,它只代不喻,不能改成比喻,不能说“贵族像朱门绣户,穷人像蓬门茅舍”。 例②是借喻,用“长城”比喻某种障碍物,这里既没有比喻词,也没有出现本体。这句话可以改成明喻。 (二)比喻与通感的区别 ·知识简说· 1.通感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又称为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沟通起来,以感觉写感觉,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例如: ①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例①将把听觉转化为触觉。例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听觉,将梨园艺人李凭弹奏箜篌之声化为鲜花的娇美形象,以露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摹写箜篌声音悲抑;而以“香兰笑”的视觉感受刻画琴声的欢快。 为什么这些感觉可以相互转化呢?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似点。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香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清淡缥缈的特点。“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烘托出了环境的清幽静谧。 通感的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2.比喻与通感的区别 (1)比喻强调“相似性”,通感侧重“相通性”。 (2)比喻离不开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三者是统一的。通感只有本体而没有喻体和相似点。其表现形式为“本体:甲感觉→乙感觉”。 (3)比喻是两个具体相似点的事物做比,不要求两种感觉进行转换;通感必须是两种不同感觉的转换。 (4)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巧妙性,使读者感到新奇而富有情趣。例如: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视觉上的“草坂”与听觉上的音乐或声音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用这种通感手法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同时,又是通感和比喻的结合。 以下三个例子同时使用了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那是一种男......

  1. 信息
  2. 前言
  3. 语法
  4. 一、词法
  5. 二、句法
  6. 修辞
  7. 一、修辞方法辨析
  8. 二、常见修辞错用举例
  9. 逻辑
  10. 二、概念
  11. 三、判断
  12. 四、推理
  13. 五、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4. 六、常见逻辑错误举例
  15.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