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2024年第10期)_南风窗杂志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南风窗杂志社

内容节选

封面报道 Cover Story改随母姓,是我对母亲的重新“审判” 我对母亲身上“女性气质”的抗拒,也许来源于她在婚姻里的角色。 文∣莱辛 电影《春潮》剧照 27岁这年夏天,我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随母亲。 对改名换姓这种事来说,27岁可谓高龄。但这像一次自我清洁与精简,将原来的三个字名字砍掉第一个字,而第二个字恰好是我母亲的姓,故而改名也换姓。 这个时代,父姓改母姓的案例已不少见,但带来了麻烦:有过去的人想找到现在的我,也许会失败;电话卡、银行卡、护照通行证等信息需要一遍遍去更新,抹去曾经的自己,在社会上重新塑造一个;还有我母亲最担忧的毕业证,那种人生前20年唯一的虚荣证明,没法改名字,只能维持“曾用名”。 如果要问我真正的原因,大概,我想通过这一“多余的举动”告诉我母亲: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姓名。 我原本的姓氏,来自我至今连口音都听不太懂的父亲。上一次见到他似乎是在疫情前,记不得具体哪一年,也许大学期间的某一个春节,不知是否为了躲债,他竟罕见回家。也许更早,在高考附近的一些日子。那年夏天,一切无关紧要的细节和恍惚错过的面孔,往往都让人记忆深刻。 “缺席的父亲”是见怪不怪的东亚特产,不是非得找一个情感上的原因。多少孩子和我一样,自幼习惯了父母名存实亡的婚姻,习惯了有的人对我们的生命有所参与,却在生活中平静地做陌生人。而私以为,伴随自己一生的姓名,相比起“我是谁的孩子”,更与“我是谁”有关系。 可是今天,我们不谈他;只谈谈我现在的姓氏,我的母亲。 两个母亲 我母亲成为母亲是个意外——不仅在生理上是意外,心理上也是意外。稀里糊涂地做了母亲,然后再花上几年去接受和练习这个身份。即便是在计划生育年代,这样的意外也其实不少。但大多数女性没有反悔的机会和决心,成为母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相较于父亲,母亲更没得选。她们必须亲自走过这一遭。 我出生那个夜晚,我母亲独自挨过了十几个小时的难产。她的父母连夜从两百公里外的老家坐几个小时火车,站着赶过来,麻布袋里的鸡蛋在车厢洗手间旁碎了一地。而我父亲,从始至终未曾露面。 他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几公里外的家中,召集了一些酒肉朋友,打麻将,睡大觉。后来,面对我外婆的质问,他茫茫然:“你们不是来了吗?” 他和我母亲那时都年轻,但岁月并没有让他变得更像一个为人父者。有一种人是这样——不是道德责任与人生规划的问题,他们就是很难成为谁的父母,他们天生不具备那样的特质和能力。 因此,他轻而易举地逃避了从一开始就没有背负在身上的“父职”,但我母亲没有办法避免。在经历过数小时的难产后,她再也回不去曾经的自己。她诚惶诚恐地披上了母亲这层外衣,并旋即为此感到惶惑。 于是,她将我扔给她自己的母亲,将她的女儿抛去距离自己两百公里外的县城。 于是,作为我童年时代最亲近的女性,外婆成为我事实上的第一个“妈妈”。我跟随她学步和学语、长大,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在她那里构筑起人生的第一套语汇,对世界的第一套解释法。 我的童年与少年,没有父亲的痕迹,却仿佛有两个母亲。 一年半载,外婆偶尔带我坐4个小时汽车(那时候还没修好高速)到省城,去见我真正的妈妈。那几年,她总是换地方工作,有一段时间,她在全城最大的公园门口一家“柯达”胶卷店里做销售员,靠着脸熟嘻嘻哈哈地将我塞进公园,免票,然后揽着我在溪边的人工石上拍照。她的个子非常小,胆子却很大,往水流边上使劲儿靠,我却心惊胆战,随时觉得自己要掉进水里。 很多年内,我一直记不住她的长相,我总觉得她处在某种危险边缘。 直到上小学的年龄,为了更好的教育,终于稳定下来的母亲将我接回省城。不知是否到了30岁忽然意识到自己体内的某种母性觉醒,她渐渐有了点当妈的样子——开始更拼命地工作,送我去最好的学校,从书店买回来那个年龄适合的课外书。还有一段时间,她学着别人家的家长,在早起和出门上学之间的时段,用磁带机播放英语单词和课文,熏陶我也熏陶她。 我的童年与少年,没有父亲的痕迹,却仿佛有两个母亲。 那是一段混乱的时光,主要因为她也得赶着出门上班,可她每天早上都有一道不可省略的程序,即雷打不动地占据厕所20分钟。在这期间,我利落地完成了自己的所有事项,然后等着她从厕所出来,兵荒马乱地完成她自己的。 为了缓和这种混乱,外婆请缨来帮她分担母职。三代母女同堂于是构成了我学生时代度过不少年头的家庭模式。 上了一定年纪后,外婆的人生宗旨变成“以和为贵”。在我和我母亲这对需要磨合的母女之间,她常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但凡我们母女之间产生什么矛盾,她总会扯着嗓子抛出她的撒手锏,指着我说:“你们也看到了,她爸是哪个鬼样子,都少说两句!” 这句话让所有道理和情感的争执都遁入真空黑洞,我们的热烈争吵一下子偃旗息鼓了。一个不在现场的男人被一次次当作灭火器。 我决定改名的那个夏天,逢外婆的80岁生日。我回到度过童年的县城,大舅在酒店办了......

  1. 信息
  2. 本期文章
  3. 5.3%经济增长透露了什么
  4. 人的多样性,让经济更强大
  5. 中美关系,“方向”很关键
  6. 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生可以选择
  7. 竞争不过就诬蔑,美国再出阴招
  8. 保安队长,和被他性侵的老妇人
  9. 当男人开始在爱情中“表演”
  10. 在潍坊,放风筝的人
  11. 妈妈,你还好吗
  12. 大起大落的母亲
  13. 向妈妈讨教,做一个合格的“妈宝女”
  14. 大厂女儿,和保洁员母亲漂在深圳
  15. 孕期离婚,她们选择独自成为母亲
  16. 给妈妈当“丈夫”
  17. 改随母姓,是我对母亲的重新“审判”
  18. 在更年期里,她们找回“母亲”之外的自己
  19. 县城陪读妈妈:“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20. F1风雨路,周冠宇与母亲一起走过
  21. F1热浪复燃
  22. 逃离一场霸凌,需要多久?
  23. 如何看待美债问题?
  24. TCL,用25年在海外再造一个TCL
  25. 降伏疟疾的人
  26. 疲于庭审的特朗普,获“飞来横财”
  27. 伊朗不想踏入“以色列陷阱”
  28. 哥大抗议延烧,共和党得利
  29. 越南新娘,活在想象中的“商品”
  30. 尚雯婕,与自己的战争
  31. 阿梅的木偶,“活”起来了
  32. 重建家族文化,先补“个人的发现”这堂课
  33. 美国的制造业复兴只会创造很少优质就业
  34. 当道德术语侵蚀我们的语言
  35. 四天工作周可行吗?
  36. 新技术市场不可能被西方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