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起飞:念楼散文选_锺叔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锺叔河

内容节选

黄鸭叫 水陆洲在长沙城西湘江中,洲长十里,南北略与老城区相当而南端更长。湘江大桥跨洲而过,汽车可从一道支桥下去,向南直达“橘子洲头”,这一路上卖“黄鸭叫”的餐馆,少说也有二三十家。长沙口音“黄”“王”不分,故招牌多有写成“王鸭叫”的。“黄鸭叫”一斤三十元,“白鸭叫”一斤六十元,都是过秤后做好上桌的价格。做法只两种,水煮和黄焖,区别仅在加不加酱油而已。如有外地朋友来长沙,又是无须讲排场的,这里不失为一个招待便餐的好去处(如无公车可用,叫出租车则稍为难)。因为“黄鸭叫”的味道实在不错,而且座位上可浏览湘江北去的景色,也比坐在卡拉OK包厢里的感觉好得多。不过客人如是来自北方和沿海,就得先交待店家一声:少放辣椒。 “黄鸭叫”是本地给一种野生小鱼新取的名字,长沙人口语叫“黄牙咕”。照我想,大约“黄”指其色黄,“牙”指其胸背硬刺像利牙一样能扎人,“咕”则因其成群游窜时咕咕作声吧。它的外形很像小鲇鱼,只有颜色不对;身长者不过四五寸,一般只有三四寸。因为太小,过去长沙人以肉、鱼待客,它是不能上桌的;其时价钱也很便宜,大约只为“正路鱼”的三分之一,最多二分之一。五十多年前逃学时游荡到河街,常见它一堆一堆地堆在街边,其中有的“硬脚”还在动,也不像别的鲜鱼得用水养着;及至走到大户人家买菜的菜场,便少见它的身影了。但因其肉质细嫩,皮和鳔又富含胶质,想大口吃肉虽不大可能,煮成鱼汤却特别鲜美,为别的鱼类所不及,“黄牙咕煮豆腐”也就成了老长沙的一道家常菜。 “黄牙咕”生得贱,不易死,根据我在河街上的经验,出水后活几个时辰大概不成问题,故不难买到鲜活的鱼。当年我家将鱼买回,即放盆中,一面冲水,一面以竹帚或棕刷刷洗,只洗净泥污,而切不可将鱼身上固有的黏液弄掉,盖此为鱼鲜味之要素也。每逢放学回家碰上了,我于汲水冲洗等事俱乐为之,父亲还因此骂过我不是读书种子。迨冲洗干净,母亲便不准我再插手,怕我被“牙”弄伤,大约只要将肠胆摘除,硬刺斩去,鱼就可以下锅了。 长沙人吃鱼,除清蒸、干炸外,通常先用油煎,再加水焖。“黄牙咕”则无须此,只要把拾掇好的鱼,与河水(五十年前长沙尚无自来水)一同放到锅里煮。关键是水须一次放足,而且必须用冷水,盖断续加水则汤味不佳,放热水则有腥气。以当天从湘江河里挑上来的水,煮当天从湘江河里打上来的鱼,便是有名的长沙谚语“将河水煮河鱼”的来历,也是吃“黄牙咕”的当行本色。若是吃池塘里养大的青、草、鲢、鳙之类家鱼,或是吃从远方运来的鳜鱼、横子、江团等可以上酒席的鱼,就不是“将河水煮河鱼”这么一回事了。 “黄牙咕”体内脂多,故不必加油,姜、盐自不可少,辣椒则多少随意;也有加入紫苏嫩叶的,我家则素不喜此,嫌其“抢味”。豆腐须先用清水漂过,再入沸水一“窜”,除去石膏的气味,滤干之后,切成小片,候锅中大开片刻后加入,再略为翻动,勿使鱼全在下,豆腐全在上面,而汤则必须将鱼和豆腐全部淹没,并高出一二指许。“黄牙咕”和豆腐都不怕煮,但如豆腐加入过晚,则鱼易翻碎,不大好看。此后即用小火续煮,直至汤呈浓乳白色,试之“粑口”为度。冬日也可用大砂锅,放在烧着白炭火的泥炉上,一面煮得咕嘟咕嘟响,一面对着火锅吃。我最喜以鱼汤泡饭,顷刻就是一碗,正所谓“酒怕牛肉饭怕鱼”也。这时便不免要加汤,也只能加冷水,不能加热水。小时娇惯,每不许加汤,故家人常怕我一上桌便索大匙舀汤泡饭,我“抢菜”的名声也就是这样在家中传下来的。 “黄牙咕”是野鱼,钓鱼的人却很少能钓到它,小河小溪中也不见有,大约它个子虽小,却需要宽大的水面,又是底栖性的鱼,故只能由渔人用网捕捞。近几十年,人工养鱼越来越普及,池塘堤坝修得越来越多,能容得“黄牙咕”自由生存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人们吃厌了标准化鱼池里人工繁殖的鱼,也越来越记起“黄牙咕”的味道好。三十元至六十元一斤,即使减去餐馆的成本和利润,也是家鱼的好几倍,和过去比,贵贱正好颠倒过来了。“黄牙咕”定名“黄鸭叫”,有音无字的俗称进而成为书面语言,就是这种小野鱼地位上升的标志。 “黄牙咕”的学名叫什么,有一本介绍本地鱼类的书上说是“黄鲴鱼”,拉丁文Xenocypris argentea,但查《辞海》,此种属“鲤科,长约三十厘米,银白带黄色”,应该是我在水陆洲餐馆门前玻璃水箱中所见的“白鸭叫”,比“黄鸭叫”个大而稀有,不是我所熟悉的了。我说的“黄牙咕”恐是Pseudobagrus fulvidraco,《辞海》作“黄颡鱼”,说它属“鲿科”,“长十余厘米,青黄色,有须,背鳍胸鳍各具一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肉质细嫩”,与我所知正合。又查《本草纲目》卷四十四,“黄鲴鱼,状似白鱼,扁身细鳞,白色,长不近尺”;“黄颡鱼,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鲇,腹下黄,背上青黄,群游作声如轧轧,性最难死”。看来,“白鸭叫”之为“黄鲴鱼”,“黄鸭叫”之为“黄颡鱼”,似已无疑,介绍鱼类的专书是讲错了。因......

  1. 信息
  2. 文前插图
  3. 自序
  4. 书话
  5. 《蛛窗述闻》
  6. 《知堂书话》
  7. 末世官僚地主魂
  8. 《曾国藩教子书》
  9. 铁算盘及其他
  10. 地理学家的观察
  11. 清朝人看外国戏
  12. 赛金花在柏林
  13. 理雅各译《四书》
  14. 暮色中的起飞
  15. 《汉口竹枝词》
  16. 道光年间的汉口
  17. 李鸿章的诗
  18. 《西关古仔》
  19. 《验方新编》
  20. 《西青散记》
  21. 囊萤映雪
  22. 依然有味是青灯
  23. 书的未来
  24. 琐谈
  25. 留鸟的世界
  26. 笼中鸟
  27. 谈美文
  28. 卖书人和读书人
  29. 血门的风俗
  30. 千年谁与再招魂
  31. 改文字
  32. 酒店关门我就走
  33. 古人写书房
  34. 盛世修史
  35. 清朝的官俸
  36. 童心和童趣
  37. 自来水之初
  38. 洗马
  39. 恬笔伦纸
  40. 谈毛笔
  41. 汉字与中国文化
  42. 当官不容易
  43. 往事
  44. 黄鸭叫
  45. 湖南官话
  46. 旧时花价
  47. 说自己的话
  48. 小西门
  49. 因何读书
  50. 吃油饼
  51. 吃笋
  52. 望过年
  53. 长沙的春卷
  54. 天窗
  55. 时务学堂何处寻
  56. 蓑衣饼
  57. 送别张中行先生
  58. 我和李普
  59. 古长沙片鳞
  60. 钱锺书和我的书
  61. 猪的肥肉
  62. 罗章龙书自作诗
  63. 自述
  64. 我家的摆设
  65. 我的第一位老师
  66. 沿着岷江走
  67. 游离堆
  68. 看成都
  69. 油印的回忆
  70. 协操坪
  71. 偶然
  72. 学《诗》的经过
  73. 做挽联
  74. 念楼说
  75. 买旧书
  76. 我的笔名
  77. 平江和平江人
  78. 神鼎山
  79. 悼亡妻
  80. 附:老头挪书房(朱纯遗作)
  81. 我爱我乡
  82. 父亲的泪眼
  83. 两首《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