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修订版)_王道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道

内容节选

昆曲 张允和十二三岁时,父亲就常带她出去听昆曲,五彩缤纷的装束、美妙的音乐、悦耳的唱腔,都让她好奇并着迷。有一年春节,父亲看她们在玩游戏,就把她和大姐元和叫到书房:“小姑娘们,来学唱昆曲,爸爸替你们做花衣服,上台唱戏,美不美?” 就这样,张允和被“诱惑”进了书房学昆曲,教她们的是江南全福班的旦角尤彩云,一位“传”字辈的名师。允和记得她最早学的戏是《牡丹亭》里的《游园》,有句唱词是“没揣菱花偷人半面”。她认认真真学了好几年,后来大学毕业、成婚、逃难,几乎没怎么再好好唱过。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张允和又回去研究起了昆曲,还回到苏州拜访了几位开蒙老师。只是当时的回去毕竟有些无奈,用老师的话说是“落花时节又逢君”。 抗战胜利后,张允和与周有光在上海与张家姐弟有了短暂而快乐的团聚。接着,周有光迎来了一个出国的机会。当年因为缺钱他们去了日本留学,这次却是新华银行公费派出去美国。张允和把晓平送到苏州五弟张寰和家后,就与周有光一同去了美国。在美期间,发生了很多有趣可爱的故事,譬如老外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的衣着也都是西式的,张允和不服气,上街就穿旗袍,穿中式的裙子。她鼻子高,气质脱俗,很多人误以为她是墨西哥人,她就大声说:“No,我是中国人!”张允和去美国时护照照片里就穿着短袖旗袍,漂亮极了。她在美国纽约美术馆前的一张中式连衣裙照片,更是风采动人。 有一年过年,他们和老舍一起吃火锅,老舍讲笑话、唱京剧,张允和则来了一曲《游园》。这是张家姐妹第一次在美国唱昆曲。 他们是1947年年初出发的,按照张允和回忆文章记录,回国是“上海解放后的第八天”(1949年6月4日),但这其中有段波折。1948年,周有光结束了美国的工作,两人商量“绕地球一周回国”,路线是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埃及、缅甸,然后从香港回到上海。他们真的做到了,耶鲁和剑桥的校园草坪上、庞贝古城的雕塑前、埃菲尔铁塔下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也让张允和开了一次世界的眼光。 大概是1949年的3月,周有光到香港出差,后因形势需要就留在了香港。当时中国正处于“最后的崩溃”边缘,“在上海的新华银行暗中通知在香港的周有光,叫他暂时不要回来,国民党特务要抓他。同时,为了防止特务机关对周有光家属的迫害,新华银行暗中安排周有光妻子张允和与儿子周晓平秘密离开苏州(苏州解放时间为1949年4月27日)”。周晓平说,当时他正在上课,学校打铃的老头突然通知他有人找,他就这样被接走了。“那时正好是初三,本来可以继续升学读高中的,结果就没有读成。”就这样,周晓平都没来得及告知五舅和五舅妈,就与母亲从上海龙华机场,秘密乘坐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水上飞机到达香港与周有光团聚。 张允和1946年的护照照片 上海解放后的第八天,周有光全家回到上海。在美国时,张允和就表示,他们“绕地球一周”的目的地是“新中国”。张允和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 政府安排张允和在上海光华附中教学,教高一的中国历史。允和自觉底子薄,就加倍学习,学着学着就发现问题了,觉得当时的历史课教学死板,教材混乱、缺乏系统性,于是洋洋洒洒写了两万字给《人民教育》杂志,结果文章阴差阳错地几乎整版刊登在了1951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为这事,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把她调到了北京,到出版社编历史教材。 结果还不到一年,“三反”“五反”运动就开始了。第一场戏,是把张允和定为“老虎”,要执行毛主席的路线,“打老虎”。允和回忆说:“说我是地主,曾分到过两年租,还说我是反革命,要我写交代。”所谓的分租,是在抗战时期,从合肥田租里获得的收入,没想到现在成了“罪名”。允和写了两万字的交代,没有通过,家里还被翻了一遍,他们夫妻的私信都被拿走了,这让张允和感到“耻辱”。他们夫妻爱写信,且互相信任,有一次张允和致信周有光,说有个相识了几十年的“小朋友”突然写信给她,说已经爱了她十九年了,让他猜猜是谁。周有光天生幽默,不仅真的猜了,还用字母代替:W君?H君?C君? “就因为这些英文字母,被审查我的人说成是特务的代号,我又有了一顶帽子‘特务’。他们要我把所有的字母都改写成名字,写出详细地址,供他们查找。” 1948 年,张允和与周有光在意大利 张允和寝食不安,两周瘦了两斤,牙床不住地出血,医生说不治会有大危险。她请假去上海把满口牙拔得只剩下三颗,后来到苏州去,五弟张寰和给她拍了一张极富历史意义的捂嘴照(拔牙后,允和觉得嘴不好看)。病假还没休完,单位就不让她去了。 周有光理解她,劝她安心在家休息。从那一年开始,张允和彻底成为“家庭主妇”,没再拿国家一分钱的工资。“‘塞翁失马’,时间越长我越体会到这是一种幸运。如果我没有及早下岗,如果‘文革’时我还在工作,那我必死无疑,不是自杀就是被整死。” 以后的日子固然还有艰难,但张允和回到苏州娘家后,顿觉释然。 在苏州期间,她探访昆曲老师和曲友,按笛......

  1. 信息
  2. 修订版自序
  3. 第一章 淮军将领张家崛起
  4. 陆英是谁?
  5. 秀才张荫谷
  6. 长子张树声
  7. 李鸿章组军
  8. 张家与苏州的“交锋”
  9. 张树珊之死
  10. 还原文士本色
  11. 权力巅峰与政绩
  12. 未完的先声
  13. 第二章 短暂的张华奎
  14. “清流”狂潮
  15. 出色的“教案”
  16. “憔悴”的外交
  17. 第三章 我们的大大
  18. 从扬州冬荣园到合肥龙门巷
  19. 寿宁弄的快乐时光
  20. 完美的母亲
  21. 第四章 一个父亲的传奇
  22. “贵公子”全家出走
  23. 乐益女中
  24. 私立学校与党派
  25. 至情至性,诗样人生
  26. 继室韦均一
  27. 温暖的父亲
  28. 第五章 张元和:爱在昆曲浪漫时
  29. 天生宠女
  30. 一介之玉名动上海滩
  31. 情定并蒂莲
  32. 从上海到台湾
  33. 第六章 张允和:风月消磨,春去春来
  34. 出生
  35. 闹学
  36. 女人
  37. 难途
  38. 昆曲
  39. 第七章 张兆和:三三与二哥
  40. 月光泻满了一房
  41. 九如巷的汽水与甜酒
  42. 新婚生活
  43. 两地书
  44. 慈让与谦卑
  45. 第八章 张充和:自有笙歌扶梦归
  46. 合肥祖母
  47. 古色古香
  48. 回家偶记
  49. 从乐益到北大
  50. 笙歌扶梦
  51. 诗情书意走天涯
  52. 珍重今生未了缘
  53. 寻常家事《仕女图》
  54. 第九章 张宗和:《秋灯忆语》悲欢家事
  55. 苦旅新生
  56. 老圩劫难
  57. 三十年来是书生
  58. 第十章 张寅和:低调的诗人
  59. 第十一章 张定和:音乐奇才
  60. 细作的“张三”
  61. 疯狂的音乐人生
  62. 最是一曲动人
  63. 第十二章 张宇和:走进大自然
  64. 朴实的性格
  65. 卓著的事业
  66. 第十三章 张寰和:最后的守井人
  67. 调皮的张家小五
  68. 沈从文的小五哥
  69. 摄影先锋
  70. 乱世婚礼与盛族联姻
  71. 低调的校长
  72. 第十四章 张宁和:中国交响乐第一指挥
  73. 作者手记 寻找一个家族的斯文
  74. 九如巷“上课记”
  75. 北京“朝拜”
  76. 合肥“下乡”
  77. 姑苏“寻旧”
  78. 张家的“高干干”
  79. 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