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记_黄晨旭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晨旭

内容节选

那首著名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温江是一方神奇而又富饶的土地,这样的评价,并不是我的主观感受。它仅仅只有277平方千米的土地,曾孕育出许多划时代的文艺名家。谈起温江的音乐家,笔者更是如数家珍。且不说出生在温江柳城的歌词作家琼瑶,她的《在水一方》等作品曾广为传唱;就只谈土生土长的温江人王光祈先生,他的音乐理论早已载入史册。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温江也因为一首歌曲频繁地提起,这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曲目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先说说这首作品的由来和早期的流传。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抒情歌曲复兴,一大批创作歌曲风靡歌坛,以谷建芬、施光南、王酩、晓光、王立平为代表的中青年词曲作家迅速崛起。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来到四川的农村体验生活,后来到温江。待的时间久了,陈晓光深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在温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给城乡巨大变化。 陈晓光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深切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给祖国大地的影响,加之温江处于成都平原腹心,拥有河渠纵横一片沃野的秀丽风光,正如那“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这些都成为了晓光创作这首歌词的灵感。 当“金温江”的“金”不仅具有富饶的含义,同时遇上“金”的历史时期,其中的艺术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1981年秋,导演邓在军邀请陈晓光为一部农村题材的专题片写首歌。陈晓光刚好深入农村生活回来不久,他仅用了3小时,就写出了歌词,把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交给了当时颇有盛名的青年作曲家施光南,当时的施光南正因为《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李谷一首唱)、《祝酒歌》(李光羲首唱)的流行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富有极高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一天就完成了谱曲工作。 多年后著名词作家晓光回忆在四川温江的生活时,激动地谈到:“当我看到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后,最深的感觉是两个字:‘希望’,这片田野有希望了!在中国的田野上,希望在萌发。” 《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早期演唱者有杨淑青(原唱)、李谷一、彭丽媛、远征、殷秀梅等人,其中彭丽媛的演唱时间最长。后葛军、郁钧剑、张也等人也纷纷录制了这首作品,众多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是这首歌曲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1981年,陈晓光把这首歌送到了中央电视台,由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伴唱,聂中民指挥,空政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杨淑青(也作杨淑清)成为了这首歌曲的首唱,歌曲一经播放后广受好评。 此后,施光南为了歌曲能够进一步流传,独自前往中国音乐学院请求当时退居二线投身教育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郭兰英建议施光南去掉歌曲的引子部分,改为独唱版,并交给她指导过的学生彭丽媛演唱。1982年5月,《北京音乐报》举办“清泉的歌”音乐会,彭丽媛以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而轰动歌坛。 1982年,与作曲家施光南同单位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正在录制一张名为《我的小路》的专辑磁带,为了表示对施光南先生的支持,李谷一老师也录制了这首歌曲。1983年9月,李谷一在美国11个城市慰问侨胞,在纽约街头,李谷一深情高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受到美国群众的夹道欢迎。 再后来,远征、葛军、殷秀梅、张也等一大批著名歌唱家纷纷演唱了这首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用“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来形容这首歌曲的流传程度。 再来说说这首歌的词曲。 单说歌词,晓光的歌词作品往往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如《那就是我》《乡音乡情》。而这些特点似乎在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歌词前两段作者用了极大篇幅来描绘改革开放后农村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最后抒发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展望,从“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词中我们也能窥见作者对于改革开放后日渐繁荣的文艺事业的真情讴歌。而具有民歌元素的衬词的运用则为歌曲深浸了一层乡土气息,烘托了整首歌曲的艺术形象。 在该曲的曲调上,目前的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三大句(六小句)的单乐段分节结构。据说施光南当年给陈晓光寄歌谱时附加了一封信,谈了他作曲时的想法和追求:“为你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条要求: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力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格,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 笔者认为,施光南把中国民歌、曲艺元素用进行曲节奏呈现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在此笔者浅谈曲中的两个艺术特点,以供演唱者参考: 一是把握中国元素和进行曲节奏融合的特点,施光南把中国民歌、曲艺元素用进行曲节奏呈现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正是朝气蓬勃的,这是歌曲意象的主题。因此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既要生动表现衬词、民族色彩旋律的人文韵味,又要把控好进行曲的激昂情绪,并将二者有机统一。 二是展现词曲结合细节刻画。歌曲首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即以较高......

  1. 信息
  2. 自序 回顾的步履
  3. 辑一 泥土的芬芳:风土人情
  4. 亲戚
  5. 春台会
  6. 走人户
  7. 忆中元
  8.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钱眼子”的闲龙门阵
  9. 我的姓氏与地名
  10. 处处是流水:横河与斗渠
  11. 花木文化
  12. 辑二 传奇的玄谈:乡野传说
  13. “云溪”和“凤溪”的由来
  14. 鲁家滩的传说
  15. 柳江大桥唱莲箫
  16. 鱼神节与鱼凫传说
  17. 季汉遗韵在温江
  18. 杨家女子
  19. 辑三 大地的符号:地名趣话
  20. “万春”知多少
  21. 说说温江乡镇的街道命名
  22. 谈谈“干家店子”
  23. 从万花庐、万花楼到《小放风筝》
  24. 漫话白衣寺
  25. 辑四 梦呓之烟火:食话温江
  26. 那些“蒿”
  27. 炖肉的素野味
  28. 小吃记忆
  29. 外北街的烧菜情结
  30. 舒炖肉记忆
  31. 辑五 旋律与诗情:音乐逸事
  32. 温江的民间音乐
  33. 温江民歌《情妹出来收衣裳》赏析
  34. 诞生在温江的歌曲《竹林小院我的家》
  35. 那首著名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36. 说说赵雷的那首《成都》
  37. 辑六 远去的身影:人物杂录
  38. 记孙梦渔先生
  39. 好人虞强
  40. 怀念老作家胡定枢先生
  41. “槐轩”刘氏一族与温江
  42. 辑七 往事之钩沉:童年追忆
  43. 踏水桥拾遗
  44. 南岳庙旧事
  45. 从官河、杨林寺到邹家场
  46. 杨柳河畔温玉路
  47. 辑八 明天与新声:今日温江
  48. 鱼凫古都绽通衢凤溪水沁浣花溪
  49. 闲话围炉煮茶
  50. 春波涨绿春日晴:春游马坝河
  51. 代后记 在鱼凫的残骸上
  52. 主要参考图书
  53.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