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现:晚清民初“社会”概念研究_承红磊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承红磊

内容节选

第四章严复对中国“社会”所做分期及性质判定 随着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及“社会”概念在1903年前后大致形成,怎样判定中国“社会”性质,以及如何对中国“社会”史分期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清末做这项工作的主要人物是严复。他通过《社会通诠》对人类社会从蛮夷社会到宗法社会到军国社会(国家社会)普遍进化规律的输入,以及对中国社会“宗法而兼军国”的判定,影响深远。相对于对19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的研究来说,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比较少。这当然与1930年代的论战规模更大,且直接确立了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有关。但清末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分期的讨论,作为第一次对中国社会性质判定和社会史分期的尝试,同样值得关注。王汎森在对近代中国线性史观的讨论中谈到几种历史分期方法,并重点讨论了严译《社会通诠》的影响,是为数不多的超出严复研究范围对《社会通诠》加以讨论的作品。见王汎森《近代中国的线性历史观——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讨论》,《新史学》第19卷第2期,2008年6月。见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载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73页;贺麟《严复的翻译》,载牛仰山、孙鸿霓编《严复研究资料》,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35页;侯外庐《严复思想批判》,原载《新建设》1952年3月号,见牛仰山、孙鸿霓编《严复研究资料》,第57页;王栻《严复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4—86页。周振甫:《严复思想述评》,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4年,第212页。[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0、162页。俞政:《严复著译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0—231页。 对这一问题的既有研究主要是在严复研究的框架内进行的。 早期研究多把《社会通诠》的翻译视为以反对民族主义(主要指排满)为目的,如蔡元培、贺麟、侯外庐、王栻均主其说。 周振甫虽把自1900年起的严复思想归为“中西折中”和“偏于保守”,但也同时指出严复此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讨论很可以补前期的不足”, 实际上是以一种综合的观点来看此一时期的严复著译。史华兹(Benjamin Schwarz,1916—1999)从严复译作的前后承继性上来看,认为“严复早在第一次接触到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著作时,就已热诚地信奉他的关于人类历史不断前进、进化的说法”,“严复通过甄克思的著作可以表达他对社会有机体进化论的深深信仰”。 近年来的研究,也大多已经能够全面来看严复翻译《社会通诠》的目的。如俞政认为“严复译书(《社会通诠》——引者)的动机,是为了借助西学来阐明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王宪明则通过对严复翻译的详尽讨论,认为严复翻译《社会通诠》,动因复杂,主要是为了“借助于译介西方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来探讨近代国家的建国历程”。 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第25—26页。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自史华兹从翻译的角度讨论严译作品以来,对严译作品的研究已绕不开翻译问题。王宪明通过对《社会通诠》译文和原文的详细对照发现,在所谓“译文”中有不少严复添加的内容, 王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有不少发现。不过,在严译作品前后的联系,以及严复与当时思想界的呼应上还有可探讨之处。因此,本章从进化论和“社会”概念传入后对中国社会性质判定和社会分期的角度,来审视严复对这一问题的响应,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严复翻译《社会通诠》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第一节 进化论与中国历史分期[美]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钟永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英]雷侠尔(Charles Lyell):《地学浅释》,[美]玛高温(Daniel Macgowan)、华蘅芳译,载《丛书集成续编》第8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无出版时间,第398页。[英]法思德(Henry Fawcett):《富国策》,汪凤藻译,北京:同文馆聚珍版,1880年,第3页上。[美]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钟永强译,第5页。马军:《点校说明》,载[英]麦肯齐(Robert Mackenzie)《泰西新史揽要》,[英]李提摩太、蔡尔康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正如浦嘉珉(James R.Pusey,1940—2019)所说,达尔文之前,进步就已经是许多思想家的信念。 在中国,严复之前,进化思想也已经有所传播。如1859年出版的李善兰参与翻译的《谈天》(英文原名为Outlines of Astronomy)描述了天体演化过程。 1......

  1. 信息
  2. 绪论
  3. 第一部分 晚清“社会”概念的产生
  4. 第一章 Society的诞生及其在华早期翻译
  5. 第二章 甲午战后的“群”“群学”与“社会”一词的再使用
  6. 第三章 从“群”到“社会”:以梁启超为例看庚子前后“社会”概念的形成
  7. 第二部分 清末“社会”概念的集中使用及其影响
  8. 第四章 严复对中国“社会”所做分期及性质判定
  9. 第五章 “社会”与早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10. 第六章 “社会”概念与清末伦理变革
  11. 第三部分 民初“社会”话语的流行与“社会”内涵的转变
  12. 第七章 民国初年“社会”话语的流行与内涵转变
  13. 结论
  14. 附录一: 《申报》“社会”使用情况整理(1873—1894)
  15. 附录二: 梁启超论著目录及“群”“人群”“社会”使用情况(1899—1904)
  16. 参考文献
  17.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