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修订版)_李笑来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笑来
内容节选
3.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分析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又称“错误归因”。参见链接5-10。 人类的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许多人坚信因果关系无所不在,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确实如此。可问题在于,因果关系分析往往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人们也常常由于因果关系分析错误 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且不自知,进而莫名其妙地作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路。走在错误的路上,时间越久,效率越高,结果越可怕。 基础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例如“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三个层面审视:请参考后面的“双盲测试”和“自证预言”两节。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这也是一道托福作文题——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Television has destroyed communication among friends and family.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举个例子,曾经有些人认为“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他们之所以如此认为,基本上是因为他们观察到一个现象——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A)——这是确实存在的真实现象;与此同时,他们观察到另一个现象——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时间越来越短(B)——这也是确实存在的真实现象。而这两个现象好像明显有一定的联系:每天只有24小时,花在这里的时间越多,花在那里的时间就越少……于是,这些人就用“因果”逻辑关系把这两个现象联系起来,得到结论:B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A…… 可事实上—— ▷的确有些人因为在看电视上花的时间太多,导致不与他人沟通,但还有些人即使不看电视,也不会与他人沟通,他们可能会酗酒、吸毒…… ▷就算电视是沟通被破坏的原因,也不见得是唯一的。例如,某个人白天丢了工作,回家之后有气却不愿意告诉家人,于是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看电视,这时,“不沟通”的表面原因是“看电视”,而深层次原因是“失业的烦恼”。 ▷既然电视不见得是沟通被破坏的唯一理由,那它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理由。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不沟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 如此看来,“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观点,或者说这种观点之后的因果关系,是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情况是,有时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因果”的。参见第2章“现状无法马上摆脱”一节。 我能想到的最夸张、最误导人的把互为因果的关系谬解成因果关系的例子,是教科书中的一个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它的意思是,如果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那么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内因。即使外因有作用,也是通过内因引发的,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内因……可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外因会影响内因,内因同样会影响外因。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以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为例: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水平决定教师的水平。 这并没有说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肯定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越是用心的教师,越关注学生的反馈;越是用心的学生,越关注教师对他的反馈的反馈。显然,这种沟通不仅是双向的,还会随着双方用心程度的增强而增强。 这和下棋是一样的道理。据说,棋艺到了一定程度,棋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挑选对手,因为跟高手下棋自己就会进步,但反过来,与所谓的“臭棋篓子”交手多了,自己的棋艺也会变“臭”……优质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师来说,不仅是令人愉悦的教学对象(学生一点就透,老师没有不开心的),更重要的,他们还是对教师的挑战——这些学生拥有长期且优秀的学习经验,也因此拥有相对好的判断能力,随时有可能提出一般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双方都会因为教学和沟通获得巨大的进步——只要双方都足够优秀,足够用心。 不过,大多数人是不用心的,所以现实常常是这样的: ▷教师并不用心。 ▷教师“不用心”,本质上就是“怠慢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都离他而去。 ▷留下的都是缺乏判断力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很好“对付”,他们甚至依然给教师足够的“尊重”。其实,越差的学生越可能产生“崇拜”心理,而这个看起来很吊诡的现象其实非常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境遇竟然是“越差越好”。当然,不能差到平均水平以下,那样“连傻子都会看出来”。 ▷教师很爽,学生很爽……大家一起爽,各自毫无进步,甚至退步了也不自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几年过去,这样的教师在能力上就被“固化”了。固化之后再想转变(若有足够心智觉醒的话),不仅痛苦,而且艰难。当然,我观察到的更多情况是:这些人会为自己的尴尬找到一种可以让自己心安的解释,就像某些不招人待见的丑女对自己从未收到情书......
- 信息
- 内容简介
- 阅读说明
- 两辈子之后
- 第3版前言
- 第1版前言
- 第0章 困境
- 1. 问题
- 2. 慌乱
- 3. 解决
- 第1章 醒悟
- 1. 孰主孰仆
- 2. 何谓心智
- 3. 我的案例
- 第2章 现实
- 1. 速成绝无可能
- 2. 交换才是硬道理
- 3. 完美永不存在
- 4. 未知永远存在
- 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 6. 与时间做朋友
- 第3章 管理
- 1. 估算时间
- 2. 及时行动
- 3. 直面困难
- 4. 关注步骤
- 5. 并行串行
- 6. 感知时间
- 7. 记录开销
- 8. 制订预算
- 9. 计划
- 10. 列表
- 11. 流程
- 12. 预演
- 13. 验收
- 第4章 学习
- 1. 效率本质
- 2. 基本途径
- 3. 主要手段
- 4. 经验局限
- 5. 自学能力
- 第5章 思考
- 1. 勤于思考
- 2. 思维陷阱
- 3. 因果关系
- 4. 相关命题
- 5. 举证责任
- 6. 案例局限
- 7. 对立论证
- 8. 张冠李戴
- 9. 辨析感悟
- 10. 克服恐惧
- 11. 辅助工具
- 第6章 交流
- 1. 学会倾听
- 2. 说与不说
- 3. 交流守则
- 4. 正确复述
- 5. 勤于反思
- 第7章 应用
- 1. 兴趣
- 2. 方法
- 3. 痛苦
- 4. 比较
- 5. 运气
- 6. 人脉
- 7. 自卑
- 8. 灵感
- 9. 鼓励
- 10. 效率
- 11. 节奏
- 12. 物极必反
- 13. 自我证明
- 第8章 积累
- 1. 坚信积累
- 2. 越早越好
- 3. 如何开始
- 4. 躺着赚钱
- 5. 自由意志
- 6. 生活目标
- 7. 注重学识
- 8. 节省与否
- 9. 人丑就要多读书
- 10. 被动支出
- 11. 认识周期
- 12. 性格养成
- 13. 别做“险盲”
- 附录
- 第1版推荐序
- 第3版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