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修订本)_王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笛
内容节选
第七章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姜士彬(David Johnson)、黎安友(Andrew Nathan)和罗友枝(Evelyn Rowski)等合编的一本名为《晚期中华帝国的大众文化》的论文集,预示着在美国历史学家中研究中国大众文化史的群体已初露端倪。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此一课题的研究显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继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热之后,大众文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美国的中国史专家所热衷的主题。虽然这个发展稍迟于美国史学界之于欧美大众文化史的研究,然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却基本上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即由过去对大众文化的三分偏见和否定态度转变到试图揭示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上来。本章便力求从各个角度对最近的重要研究进行一个概括的考察。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Andrew Ross, No Respect: Intellectuals & Popular Culture, p. 15.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和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的分野在西方学术界已无大的分歧,然而对其界定却面临着相当的困难。人们发现很难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找到一个满意的定义。一般来讲,大众文化就是大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而精英文化却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虽性质各异,然而它们的不同因素又被整合进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因而简单的划分的确难以包容如此复杂的文化内涵。而且研究者容易忽视的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大众”和“精英”的含义也随之游离。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中国,报纸杂志和其他大众传播工具是精英文化,然而在今天却是大众文化;如今,意大利歌剧在美国和中国都是精英文化,然而在意大利却是大众文化。此外,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也不断地改变着其角色,并大有“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互结合的演变之势。以至于,今天一些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的学者认为现代大众文化的创造者是知识分子,因此大众文化的历史便有着“必然亦是知识分子的历史”的趋向。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Cultural Writings, p. 195.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没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以缩小时空,地域文化的特征表现得相当强烈,因而“大众文化”就难免常与“民间文化”(folk culture)胶合在一起。在西方文化研究中影响甚大的A.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曾以“流行歌曲”(popular songs,或叫“大众歌曲”)为例,指出了大众文化的三种类型:1.由大众谱写而且为大众谱写;2.为大众谱写但不是由大众谱写;3.不由也不为大众谱写,但由于表达了大众的思想和感情而为大众所接受。 在这种定义下民间文化被划归为第一种类型。这种由大众创造并为大众服务的民间文化便自然成为研究晚期中华帝国大众文化的焦点之一。总的来说,在讨论文化,特别是对文化进行划分之时,我们必须就所要讨论的对象进行时间、空间和内涵的严格的、仔细的界定,否则便可能陷入混淆、模糊以及无的放矢的境地。Herbert J. Gans,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pp. 10, 44-45. “大众文化”的定义取决于对“大众”的理解,然“大众”实际上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政治性词语,随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而时生歧义。由此,在西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便有学者反对使用“大众文化”这个概念,而主张用“平民文化”(mass culture)来取而代之,其理由是,因为有时高级文化也不乏大众化。而平民指传统欧洲社会中那些未受过教育的人,在现代西方则意味着中下阶级和穷人。因此,“平民文化”被认为是由“无文化的”(uncultured)“平民”所创造的。过去,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这里指的是“平民”的文化)大都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其降低了社会的欣赏层次、损害了文明的平衡。甚至设想,如果没有大众文化的存在,人们的格调将会高雅得多。 显然,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事实上,历史上许多由国家发动的对大众文化的打击,提倡所谓官方的“高级文化”或“正统文化”,成功者寥寥无几。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
- 信息
- 文前辅文
- 导言
- 第一编 书写城市的日常史诗
- 第一章 怎样进入中国城市内部?
- 第二章 进入茶馆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 第三章 现代中国的城市管理
- 第四章 城市历史写作,怎样面向大众?
- 第二编 新城市史的视野与方法
- 第五章 从宏观到微观史的城市史
- 第六章 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
- 第三编 新文化史的理论
- 第七章 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
- 第八章 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的启发
- 第四编 新城市史研究路径与概念
- 第九章 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和阶级
- 第十章 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研究的关键词
- 第五编 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
- 第十一章 中国城市的公共领域
- 第十二章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民间社会
- 结论 中国城市史研究和中国城市的未来
- 柯布西耶、芒福德和雅各布斯
-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 城市的“拆”和“建”
- 征引资料目录
- 后记